震后八十天的宁强
7月31日,距离“5·12”地震整整80天。80天前的宁强是恐慌的,80天后是忙碌的。宁强县灾区的群众从地震中坚强地站起来,开始为恢复重建而忙碌。
有人的地方就有防震棚
一路走来,在宁强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随处可见的防震棚。印着“民政部救灾专用”字样的蓝色帐篷在宁强的每一个广场,每一条街道,甚至每一个山沟里都能见得到,有时在某个山头也会零星分布,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防震棚。
在青木川古镇,记者随意走进一个帐篷,正好赶上一家人在吃下午饭,炒鸡蛋的香味格外诱人。帐篷里,床、灶具、电视等家用物品一应俱全,摆放得井井有条。这家有两个女儿,姐姐刘媛在宁强一中,就要上高三了。她说学校还有一周就开学了,要把地震耽误的课赶紧补回来。妹妹刘丽在当地上初二,腼腆的小姑娘只是一个劲地招呼我们喝水。她的妈妈魏冬梅说,家里的房子在大震那天屋顶塌了,现在的家具都是后来冒着房子倒塌的危险抢出来的。上个月,部队临走前帮他们把地震损坏老房子拆了。孩子们的爸爸在城里打工,家里种的玉米、水稻都是她一个人打理,女儿们在家时就帮帮她。据了解,魏冬梅一家所在的魏家坝乡在地震中共死伤了5人。由于余震不断,目前他们村上还没有人开始重建房屋。两个多月来,他们对帐篷里的生活已经很习惯了,虽然有时帐篷里的温度有时会达到40度。
宁静的青木川古镇
走在青木川的街道上,踩着已经有些年头的青石板,看着小猫小狗静静蜷在屋檐下晒太阳,很难想象这里在不久前才经历过一次大劫难。
虽然我省著名女作家叶广芩的《青木川》让这里出了名,但一场灾难,使往日那车水马龙的景象又悄然而去。镇上人很少,只有一些老人坐在门口聊天。老人们说,整个青木川古街长800多米,住着60监督。汉中市环保局给镇和村各支援了一万元,用于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造和修复。村支书何国中介绍,这个村有252户,其中有多户200多人。虽然镇上的古建筑没有遭到破坏,但政府还是组织大家全都住进了防震棚,只是老人们白天还是愿意回家吃饭、做家务。
为重建家园而忙碌
到过宁强的人都知道,宁强县城损毁并不严重,最严重的地方是大山里的那些村镇。山路两边随处可见水泥、砖头、木材,旁边的空地上村民们在烈日下打地基,为建设自己的新家园而努力。
记者来到广坪镇水观音村,这里是汉中市环保局对口支援的地方。据环保局生态保护科的李功利科长介绍,他们的工作组6月14日到达水观音村,对该村重建工作进行帮助与156户的房屋需要重建,现在基本上每户都开始了重建工作。支书说,虽然国家发给每个人一天10元、一斤粮,但是他们不能只等着靠救济生活,还要积极组织村民进行生产自救,重建也不耽误农活。
但是,重建工作的困难也不小。李功利说,现在最发愁的是建材。市场上水泥、砖头的价格都翻了两三倍,可是即使是这样往往还是一砖难求。
震后80天,宁强恢复了平静,开始了忙碌。山路上往来的车辆络绎不绝,一车车的石头、木材、水泥源源不断的运往最需要的地方。每个灾民安置点都能看到帐篷商店,不时的还有灾区流动售货车穿梭于各乡镇,流动派出所也在现场办公。现在的宁强人对余震已不在意了,他们说,现在生活的重点就是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实习生 牛柊允 文/图
房子毁了,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告诉人们,这里就是一个灾民安置点。
水观音村的村民正在重建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