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13日
区县新闻
02

绿了黄土 红了塞北

——榆林市用工业化手段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

五月的塞北大地,驱车路过,古老而具有活力的现代化能源新都——榆林,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正在强势推进。

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渐入佳境”

提起榆林,留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大漠荒沙,长河落日,荒凉贫瘠,谁曾想到,许多载人中国农业发展史册的记录会出现在干旱少雨的榆林:马铃薯种植面积300万亩,产量300万吨,居全省第一。马铃薯高淀粉、菜用、加工、早熟四大基地初步建成,并与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辛普劳公司建立专用生产基地。红枣成为黄河沿岸区农民致富摇钱树,2007年年产值达7.2亿元,枣农人均收入728元,枣区14.7万农户90%主要依靠红枣脱贫致富。养殖业是陕西最大的畜牧基地,全市羊子饲养量775万只,猪饲养量105万头,以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

依靠独特土地、气候、光照、水利等这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法宝”,榆林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凝心聚力谋发展。2007年,全市“三农”投入30亿元资金,加盟榆林能源开发的国际国内大企业和本地企业不断增加。看到这些累累成果,表明榆林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已“渐入佳境”。

发展特色农业重在生态建设

在以能源工业为动力大跨越发展进程中,榆林面临着南北发展、城乡收入、产业结构“三大失衡”的突出问题。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好“三大失衡”问题?榆林市委、市政府认真反思以往教训,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形成了“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农”的共识。

但是,榆林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特色农业会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榆林地区林草覆盖率从50年代的1.8%提高到现在的39%。目前,已完成的人造林在经3至5年的抚育管理即可成林,使林草覆盖率至少新增6个百分点,达到45%,“老朋友”沙尘暴已很少来造访。

以大面积的治沙绿化、退耕还林,把广大农民从广种薄收的粗放型经营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把农民群众领上致富路。退耕还林既要“退得下”,又要“稳得住、不反弹”。榆林一开始就把山川秀美的“绿被子”和百姓致富的“钱袋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几年来,全市退耕区新增各类生态、经济林木159万亩,退耕地套种紫花苜蓿草70多万亩,形成了农林木结合的新型产业格局。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前途远大

为了把发展现代农业落到实处,在深入分析实情,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榆林为今后5年制定了发展总目标:特色产业面积达到80%,商品率达到80%,加工转化率达到40%,品牌占有率达到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目前,全市正在探索“一村一品”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发展模式、农业科技示范模式、大型农场发展模式探索等五类发展模式,进而建立羊子生产基地,使羊子饲养量规模发展到1000万只;建成200万亩优质红枣基地;建设优质马铃薯产业300万亩;建立名优小杂粮生产基地320万亩;150万亩玉米高产基地,实现亩产800公斤;建立蔬菜生产基地5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60万亩;建设50万亩小杂果基地;黄芪栽培面积达到30万亩地等就大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到技术创新力度,重点打造陕北羊子、榆林薯业、榆林红枣、大名绿豆、大漠蔬菜、三边荞麦、榆林种业、陕北杂果等八大名优品牌。

本报记者 阎冬 实习生 付丽 伍毅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