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干一行 爱一行 精一行
——下岗职工周银花的创业故事
一家美容院里,舒缓的轻音乐,淡淡的香气,整洁的房间,任何一处细节都能体现出经营者的用心。美容院有个很美的名字,叫“悠兰”,42岁的周银花是这里的经营者。问到为什么给美容院起这个名字,她说,希望看到每个顾客都能像兰花一样美。“不管干什么,我都会全身心投入,把它干好、干精。”这是周银花在创业路上常说的一句话。
1993年由于厂子不景气,周银花主动从原单位华夏建材厂下岗。喜欢孩子的她和姐姐周金花一起在礼泉县开办了一所幼儿园。在这里,心灵手巧的周银花不但负责财务、采购,连孩子们的衣服都是她做的。几年下来,姐妹俩付出了很多心血,幼儿园的规模不断扩大,得到当地家长的一致称赞,最多时有800个孩子。可是多年的劳累过早地夺走了姐姐周金花的生命。2002年,带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周银花离开了以姐姐名字命名的“金花幼儿园”,这时的她可以说是二次下岗。
那时,她的爱人也从厂里下岗,生活的压力变得更大了。生性乐观的周银花没有一蹶不振,回到西安,她开始四处找工作,几个月里,她干过推销员、装修公司的业务员,最后是一个朋友给她提了个醒:“你手那么巧,咋不去干美容呢。”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周银花走进了一家美容院,开始了学徒生活。学了几个月,她总觉得自己在手法上有欠缺,想专门找个地方好好学学,于是在2003年她走进了省总工会专门为下岗职工开办的美容培训班。一个月的培训里,她不但提高了自己的美容手法,还学会了皮肤护理、美容化妆等技能。结业后,超英公司老总到省总工会讲课时,她被重点推荐,当场就被录取为公司的美容导师。
在做美导的3年中,她先后去了广西和山西,不但推销公司美容产品、为顾客做美容,还带学徒。说起带的学徒,她说已经都数不清了,最好的现在自己在开美容院。她美容院里的美容师王欣梅就是她在山西时培养出来的学生。
在一行干熟了,就想要干得更好、更精。2006年,周银花辞去了美导的工作,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她拿到了省总工会给予的2万元下岗职工创业基金,自己又筹资5万元,在一个小区里开设了自己的美容院。说起这两年开美容院的经历,周银花用“辛苦但快乐”来形容。由于她的顾客面向的是小区居民,很多人都是下了班才去做美容,经常要忙到晚上11点多。她家离美容院还有一段距离,每天晚上骑电动车回家都提心吊胆。17岁的儿子明年就要高考了,可是她也没时间管。
创业的艰辛还不止于此。5·12地震那会,没人有心思去做美容,美容院几乎维持不下去。此时她80多岁的父亲和婆婆都卧病在床,急需人照顾。那一个月里,她医院、美容院两边跑,就是没时间回家。爱人看着她那么辛苦,劝她放弃,她却说,我喜欢美容这一行,我喜欢看到我的顾客越来越漂亮。就这样,她硬是扛了下来。现在,老人们的病都有了好转,美容院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固定顾客发展到70多个。经常来做美容的腾女士还把自己的姐姐介绍来,让她感受一下“周姐”的手法。对于自己的美容技术,周银花自豪地说,“我觉得我的手法绝不比大美容院差,甚至好于有些地方,顾客也都是做了比较才来的。”
说到创业,周银花说心态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既然喜欢这一行,就要不计较报酬、不埋怨人,自己多努力学习,争取做到最好。”从经营幼儿园到创办美容院,在创业路上遇到任何困难,周银花都会积极应对。“始终抱着感恩的心去生活、工作”,这是她的人生信条。
文/图 本报实习生 牛柊允
周银花正在给顾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