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化肥出口关税上调给我们什么启示
进入四季度,化肥企业热盼的出口松动政策不仅没有出台,反而被收得更紧。8月2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通知,从9月1日起,将合成氨及氮肥出口关税上调至150%,维持磷肥等其他化肥品种高关税政策不变。这意味着,化肥企业原本借四季度出口拉动需求,解救企业和行业危机的想法彻底落空。
今年以来,化肥企业可谓四面楚歌:除了原辅材料涨价、电力天然气供应紧张、限价销售等“旧愁”外,又平添两个“新愁”。即出口政策由往年的用肥淡旺季弹性调整,变成了一味限制;面对天价化肥,农民惜购、吝施导致化肥需求萎缩。新旧交困,使化肥企业苦不堪言。国家发改委会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调研后指出:“目前化肥企业十分困难”。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和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也呼吁国家能在四季度适当放宽出口管制,给贫困交加的化肥企业以喘息之机。
但面对发改委的调研报告和协会地呼吁,国家为何依然抬高了出口门槛,遏制化肥出口呢?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通知》中说得非常明白:是为了“保证国内供应,抑制肥价波动,保护农民利益。”
首先,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和全球化肥需求增加,推动国际化肥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除钾肥外,目前国际市场上尿素、磷酸二铵的价格均比国内高出近一倍,如果像往年一样,四季度下调化肥出口关税,以目前的国内外化肥差价,必然导致大量化肥出口,减少国内供应,抬高肥价,增加农民负担。去年四季度国内化肥的疯狂出口,导致今年一季度国内化肥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便是前车之鉴。
其次,国内煤、电、油、气、运本来就十分紧张,今年受雨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影响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化肥行业是煤炭、天然气、电力和运输需求大户,化肥的大量出口,对煤、电、油、气、运的需求必然增加,加剧国内供需矛盾,推高相关产品价格继续走高,增加通胀压力。
最后,化肥行业说到底是“两高一资行业”。生产化肥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天然气、水、电、钾矿和磷矿资源,还有大量的“三废”排放,是名副其实的污染大户和能耗大户,在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大背景下,对化肥出口设限理所当然。
理解了国家限制化肥出口的初衷和原委后,我们就应重新审视行业的处境和风险。
第一,供大于求将十分严重。过去,我们在评估化肥需求时,是把国内需求和出口量加起来考虑的,而今,在出口无望的情况下,只能考虑国内需求。2007年,我国共出口尿素525万吨、磷酸二铵180余万吨,而今乃至今后,出口之路被封杀后,意味着这些产品将全部要由国内消化,增加国内化肥供应量。如果再算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缓控释肥料,以及因化肥价格飙升,农民惜买吝施带来的化肥需求量的减少,则国内化肥的供求变化将发生深刻变化,具体而言,磷肥将由供需基本平衡变为供应略大于求,氮肥供大于求将十分严重。
第二,有必要对化肥行业实施总量控制。以前,国家之所以未对化肥行业实施总量控制,是因为担心国内产不足需。而今,在出口之路被堵、产能增长迅猛、国内需求有限共同作用下,国内化肥产能过剩已成必然。实行总量控制,不仅对化肥行业健康发展十分有利,也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化肥市场稳定、减少盲目投资和能源、资源的浪费。
第三,企业要改变出口观念和出口方式。出口可以是产品输出,也可以是技术、设备和人才的输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化肥技术水平、装备制造水平和人员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磷肥行业的选矿及废渣综合利用技术世界领先;氮肥行业对各种煤气化及净化技术已经消化和掌握,一些企业也已具备走出国门,在国际上拼杀的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不妨放眼国际,尤其是那些资源丰富、急需旺盛,但缺乏资金和化肥生产技术水平与人才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在国外建厂或开展国际合作,打拼新的天地。既可以减少对国内资源的消耗,还可凭借“出口”技术、管理、设备、工艺和人才这些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获得丰厚回报,把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我国化肥行业的整体卖力和国际影响力。 (陈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