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23日
社会·法制
04

老外译中医术语闹笑话

五脏六腑成五仓库六宫殿

“我口腔怎么会着火,是不是喝点水就能熄灭?”与记者提起中医翻译,湖南中医药大学从事外事翻译工作的孙淑贞脱口而口讲了这个笑话,那是当一个外籍教授听到医生说他“上火了”时的反应。“中医翻译人才太少了!目前我国中医药正走向国际化,翻译不准影响国际学术界对中医的认可。”孙淑贞感慨地说。

1991年,孙淑贞曾随医院同行前往科威特皇家医院的ICU重症病房从事医疗工作。据孙淑贞回忆,在ICU工作期间,她每天都要和来自伊朗、印度、菲律宾等20多个不同国家的医护人员一起共事,虽然她们相互间都讲英语,但许多外国医护人员对一些中医术语仍不甚了解。“比如说,曾经有外国人把中医里分指身体3个不同部位的‘三焦’翻译成‘三个加热器’,把‘五脏六腑’翻译成‘五个仓库和六个宫殿’,‘白虎历节’(关节肿痛,历节就是“遍历全身关节”的意思)译成了‘白色的老虎在奔跑’,人体穴位‘公孙’翻译成‘爷爷和孙子’。”每当遇见这种“沟通障碍”的状况时,孙淑贞只好把中医术语翻译成相应的西医概念,对方才能稍稍明白。

近年来,外国人看病选择中医的情况越来越多,可是,中医专业术语翻译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这让归国后的孙淑贞仍然为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头疼。“比如‘阴阳’、‘气血’等词语,我们只能说汉语拼音,然后用大段语言作名词解释,别人还不一定能听懂。”孙淑贞坦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我国中医术语翻译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李妮)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