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
·郝春霞·
我的家乡在黄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历来深入人心。我的祖辈、父辈就是靠着黄河的庇佑生活着。小时候,听父亲说的最多的就是他的前辈们是如何用船装载货物,途径河南等地,用挣来的钱和换来的粮食娶妻生子,养家糊口。
我的姥姥有八个儿子,两个女儿。现在还时常听在世的老年人说,你的八个爷爷都是一年四季一身衣服。到了冬天,家里唯一的一件羊皮袄平常都是你八爷爷穿着,其他的七个儿子也只有出去方便的时候才有机会穿。姥姥的两个闺女很小就去婆家了,就是现在说的童养媳。后来姥姥的二儿子、四儿子为了生存远走他乡,就是现在所说的“走西口”。那时候,我们这个小村子去县城要翻一座一座的高山。所以我的祖辈们长大就要学航船的本领,就是现在所说的“一技在手”了。我大爷爷管理能力强就成了一个船上能说话的人,七爷爷头脑灵活就管账,三爷爷是掌舵能手,其他的几位爷爷有负责出苦力的,也有在家照管家人的。
在我的印象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的家乡就开始修路。一代一代的人已经品尝够了去县城翻好几座山的艰辛。刚开始修的路不能称为路,走在一尺多宽的路上,眼下就是滚滚的黄河水。而且一到下雨水涨,这路也就不见踪影。到现在我的梦乡中还经常出现想回家却因为黄河水淹了道路而不能回家的镜头。后来路越修越宽,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我爸爸回忆最多的就是高粱做的窝窝头和菜糊糊,只有过年的时候才称几两油润润肠。后来生了我,为了让我吃的有营养,经常挂着放着我的小筐去我外婆家。我外公能做一手好鞋,经常晚上偷偷的做几双鞋补贴家用。那时侯我外公做鞋要等到夜深人静,窗户上盖厚厚的几层被子,怕被人告发搞资本主义,挨批斗。
1985年以后我们村的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路也已经可以通车了。村子里的人都陆续的盖了砖瓦房,通了电。记得我们小时候最迷恋的就是邻村的刘叔叔来我们村放电影。晚上是村民们闲暇的时间,全家老小都会来看电影,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凡。村子里还有人家买了黑白电视,那时转播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村民们都以一睹电视机的风采为荣。有电视机的人家最后干脆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播放。
现在的村民再也不为生计发愁了。而是崇尚知识,相信科学的时代。村民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除了通过电视了解国内、国际动态外,还订阅大量报纸,杂志,有的村民家里还安装了电脑,有了私家车。去年回家,家乡的路快要修成县里统一规划的路了,从县里到我们家坐车十五分种就到了。回到家,父亲说:“咱们村现在规划为新区了,再过几年村里一定会变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现在的大学生也以回到家乡发展为荣,这一切要归功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呀!”我相信父亲的话,我也相信我的家乡会越来越美。(蒲白矿务局建安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