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30日
头版
01

一百万吨的前行之路

——采油六厂构建“勘探开发一体化”

在定边县新安镇,夜晚灯火辉煌,每一个高耸井架的灯、每一座井站的灯,再加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开着大灯,在蜿蜒的山间公路行驶,唤醒了沉寂荒芜的黄土高原,从高处遥望,就像一座不夜城,人们称之为“小香港”,长庆采油六厂的生产区就在这里。

白天再来这里,见到的是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放眼望去,井站一座连一座,“磕头机”(抽油机)上上下下,一吨吨的原油不断从输油管送往各地。厂长彭柏忍说,去年他们厂的年产量只有40多万吨,今年将达到63万吨,明年年底日产油能达到3000吨,后年将直接跨越100万吨,达到110万吨的产量。

“勘探开发一体化”是采油六厂的产建特点。经过两次调整,六厂在地域范围上有了很大优势,资源基础好,已探明了石油地质储量,因此,厂里加大了勘探评价力度与速度,优先安排打探井、评价井,并且与公司研究所合作,对储量资源进行整体分析。今年六厂共打探井、评价井30口,为明年的增储上产做好了准备。

对于一个采油厂来说,老油田的管理关系到整体生产能力。老油田递减率高、递减速度过快,直接影响当年产量,可六厂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厂长彭柏忍胸有成竹:我们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如有效清除注水井里的水垢,保证了来年生产的正常运行。根据油田公司的规定,老油田每年的递减率要保持在10%,而我们的年递减率只有9%。

外部环境差是很多采油厂面临的一大困境,石油工人为了保油、护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采油六厂,记者对这种困难有了真实的感受。在胡153转接注水站采访时,三辆满是油污的机动三轮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其中一辆装满了编织袋。一问才知,那些黑乎乎的编织袋里装的都是原油。井区长李小龙告诉记者,这是前一天晚上才截获的偷油车,但是发现时,偷油的老乡已经不见了踪影。

偷来的原油一袋80斤,能卖200多元。李小龙说,单单他们井区10月初就截获了200多袋原油,这些原油最后都要回收。半个月前,又有三口井的看井员被打伤住院,6口井的监控设备被盗。现在,六厂的很多井区已经安装防盗设施。

“小步快走”是采油六厂的特色,他们从点滴入手,逐步走向壮大。最初成立项目组时,只打了10口井,今年到年底,预计能打400口井,目前已完成了300多口,单井产量超过3吨。在生产经营上,六厂可谓精打细算。大到采购一台设备,小到发放办公文具,都有一笔账。生产经营成本有定额,从厂长到职工,每个人都是按标准花费,节约了成本有奖励,浪费了会扣奖金。每一项开支都要报计划,轻重缓急分类处理。这样的经济政策让六厂走出了一条精细化管理的道路。

在定边的采油井区,人们看不到像香港那样繁华的景象,更享受不到好的物质条件。井站的看井工喝的水都是送水车定期运来的,碰上恶劣天气,很久都吃不上新鲜蔬菜。在杨四72—13井组,37岁的陕北汉子景中军一人守在这里。井站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他住的小屋配有电视机、冰箱、一套做饭的灶具,床上被子折叠得整整齐齐,屋角还堆放着莲花白、土豆等蔬菜。记者问,一个人习惯吗?腼腆的汉子脸一下红到脖颈说:“习惯了。”记者仔细巡视着井站周围,除了远处的井塔外,山上光秃秃一片,没有一户人家。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随同的宣传干事张银霞说:厂里成立了职工艺术团,定期下基层为一线职工演出,即使只有一个看井工,也会为他组织一台精彩的节目。

井站有盏450瓦的白炽灯,景中军说:每到天黑,就要打开。可以想象,到时这周围的每座井站的灯都要打开,场面极为壮观,它不但照亮了这里的沟沟壑壑,也照亮了采油六厂迈向100万吨的前行之路。

本报记者 柳江河 实习生 牛柊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