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04日
头版
01

贫瘠土地上的姬塬速度

——采油五厂原油产量连年翻番

一阵大风吹过,卷起漫天黄土,屋里的凳子、桌子上顿时有了厚厚的一层灰尘,大家赶紧拍拍头发、弹弹衣服、抖抖书本,继续各忙各的,对这讨厌的寒风视而不见。这是位于定边县的采油五厂冯地坑作业区一天里再平常不过的一幕,记者也亲身体验到了。

姬塬油田可以说是长庆石油公司所属油田里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油田。位于广袤的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端的姬塬油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始,几代长庆人在这里上下求索,“五下六上”方让其揭开了神秘的面纱。2001年刚开发时年产原油仅有0.2万吨,而到了2002年年产原油2万吨。从2005年采油五厂成立起,原油产量连续翻番,2007年年产跨越100万吨,今年,预计产量将达到178万吨,明年将跨越200万吨。这就是姬塬速度。对于五厂的快速发展,厂长周学富很是自豪:“我们厂的发展速度,在长庆是最快的,在全国油田里也是少见的。”

说起采油五厂,就不得不先说说他们的姬塬模式。立体式开发,是他们的一大特点。姬塬油田属多层系开发区域,地质状况复杂。采油五厂根据当地的地质结构特点,探索出一系列具有自身特点的开发模式。在探明地质储量少、地质状况复杂的情况下,采用了群式井组多油层开发,在两套层系开发的叠合区,采取场站合建、管线同沟、系统共用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场站数量,优化了资源配置,节约了土地资源,降低了投资。目前,他们采取多层系开发的集束井,最多能达到30口,这在长庆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在原油开采上全面推广压裂技术,虽然一口井成本增加4万元,但单井产量提高30%-40%,增加的投入不到一年就能收回。

新技术的应用是采油五厂姬塬速度的基础。马家山作业区是今年8月才成立的,当月就完成了日产950吨的生产任务,到9月20日,日产突破千吨,10月底日产将达到1105吨。目前,该厂的四个主力生产单位均达到千吨级生产水平。

冯地坑作业区的耿114井组是采油五厂第一个群式井组,承担两个层系的开采任务。目前,这里也是采油五厂技术集成、打造现代化井区的试验点。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先进的设备,实现生产信息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作业机械化。

姬塬模式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成功的市场化运作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接近200万吨产量的大厂,按照以前的模式,员工至少在5000人左右,而采油五厂现在的员工只有1540人,后勤和生产辅助等方面极大地实现社会化用工,让员工更好地投入生产建设中,也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然而,无论是姬塬模式还是姬塬速度,他们的实现都离不开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姬塬人。“一切为了200万”、“干什么都先问一句是不是为了200万做准备”,这些不但是姬塬人为了五厂发展喊出的口号,他们也确确实实这样做了。每天面对着荒凉的黄土坡,23岁的王文芳没有抱怨过什么。2006年分到耿114井组,兰州大学外贸英语专业毕业的她成为姬二计量接转站的一名采油工。去年记者来这里采访,她还显得稚嫩。今年的她已成了老练的石油工人。她拉着记者看她绣的十字绣、种的西红柿和土豆,自豪地讲解着那几口她日夜守候的油井的相关知识。她说两年来她从来没哭过,井站的生活是幸福的。

刚毕业的王丽如9月份才来到马家山作业区,在成都上了四年大学的她对于现在的生活很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可是,她说这是一种挑战,心态最重要。目前,厂里的人员趋于年轻化,很多技术骨干都是来自城里的80后。在这个作业区,给家里打个电话都要满山找信号,而他们却没有人放弃,正如王丽如说的,“用好的心态去工作,无论3000万吨还是5000万吨,都是很简单的事。在这里我们同样能演绎好人生。”

9月30日,采油五厂日产突破5000吨,达到180万吨的产能。今年计划打612口井,目前已打555口井,单井产量接近4吨。预计到2015年,年产将达到300万吨。一组组数字,是采油五厂高速发展的最好证明,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只有贫瘠的土地,没有贫瘠的精神”,这是姬塬人的坚定信念。

本报记者 柳江河 实习生 牛柊允

采油五厂的群式油井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