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9日
头版
01

莫让民生工程“变脸”

·辛晶·

面对各界对“国十条”确定的四万亿投资能否真正用于民生的疑虑,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表示,对今年新增1000亿元投资的实施情况,中央将派联合检查组,分赴各省,驻点数月,全程监控,确保用之于民。

如此罕见的庞大公共支出计划,其承载的使命为历史所少见,关系经济转型的大局和亿万百姓的福祉。在现实语境下,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量,往往会追求“短、平、快”,而舍弃短期难以见效的民生工程等“硬骨头”,在公共投资方面故意“张冠李戴”,舍民生而求政绩。以1998年为例,积极的财政政策帮助中国改变了高速公路严重匮乏的状况,但工程完工,却先后有28个省市的交通厅长落马。

因而,如果没有一个确保资金安全的制度和可以有效监管的项目操作流程,一些民生工程的“变脸”很难避免。就公共选择的视角而言,地方政府官员的这种做法也符合“理性预期”的基本逻辑。这样,“国十条”成败的关键就不再是资金匮乏问题,而是在公共治理的有效性尚待完善的行政框架下,如何建立和落实一套足以确保资金安全的制度体系,“对冲”某些官员和利益集团的“逆向选择”,确保经济转型和民生工程的兑现。

4万亿的投资不仅需要对资金流向监管,更是对相关部门行为模式和政府文化的高质量诉求。现有的监管措施显然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还需要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二是将监督的主体限于政府内部,还需要公开透明的运转流程;三是缺乏民众积极参与的“公共过程”,仅仅依靠几个部门的监督,仅仅依靠“人盯人”的贴身防守,恐怕难以应付如此庞大的公共支出的安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