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从恋爱结婚看变化
古代人,有古代人的婚恋方式。建国几十年来,每个年代都有各自的特点,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结婚的费用从原来的200元发展到目前的5-6万元。
五十年代,农村姑娘的征婚对象是一军、二干、三工人,地主、富农、坏分子的子女没有条件谈婚嫁。那时农村人大多以土布为主,姑娘结婚一般只要两三身,彩礼不讲究。姑娘结婚一般的只陪嫁一床被褥,摆筵席在家中,四五个菜就是一桌酒席。结婚5斤酒足够了,结婚住房不讲究,舅舅只上5元钱的礼金,一般人上礼金0.5元到1元钱。200元到300元就能结一个婚,结婚借房住是常有的事,结婚用毛驴车。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姑娘最讲究成分,地富反革命的儿子,条件再好都不跟,军人、干部、教师争着跟,饿死不嫁庄稼汉。条绒、凡历丁、的确良布料吃香,也是姑娘追求的亮点。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最时髦的东西,可一般人不好达到,男女结婚还是在家中过事,舅舅的礼金涨到12元,一般人的礼金涨到1元和2元,结婚用车是自行车、人力车、马车。结婚费用在500元左右。
八十年代,农村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活和穿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姑娘的征婚条件也高起来,追求的是一工人、二干部、三教师,“三转一响”不可少(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彩礼从原来的一份(240元)上升到3-4份,衣服少说不能低于八身。舅舅的礼金到24元,结婚费用在4万元以上。婚车用拖拉机、大汽车。
九十年代,农村姑娘征婚的条件一要有工作,二要家在城区,第三要有钱。宁死不嫁憨憨娃。彩礼涨了10倍(2400元),一般彩礼在8000元左右。三金(项链、戒指、耳环)、彩电、洗衣机等等,女方陪送大多是彩电、洗衣机之类的东西。待客一般在乡镇食堂和县城食堂,舅舅的礼金在240-300元,一般人30元,结婚费用在3-4万元。
2000年到目前,农村姑娘征婚对象有三看,一看男方有没有果园和产业,一年纯收入多少个万元。二看有没有住房。三看男方是不是帅哥哥。小车、摩托、音响、电视、电磁炉什么都不能少。结婚用车都是好轿车,少者5-6辆,多者20多辆,结婚费用在5-6万元(不含住房),舅舅的礼金500元以上,普通朋友在50-100元。
改革30年,婚恋与祖国前进的步伐同步,不少老年人说:“咱结婚哪有这气派,说不定将来年轻人真用飞机结婚呢!” (姚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