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7日

陕西工人报百味·国际 那年冬天 母亲的呼唤 君善 喜欢照相 临时演员 美国报业遭遇“滑铁卢” 阿根廷人经济信心指数创五年来新低 日本人迷信血型 巴拿马花车游行迎圣诞节 英国节约型食谱走俏

当前版:第A4版:百味·国际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百味·国际
04

君善

[商洛] 田家声

我从城里风尘仆仆回乡下为老祖母奔丧,却意外得悉同村的君善也先老祖母前一天走了。老祖母年事已高,是早意料中的事,可君善怎……我于是回忆起他坎坷平凡的一生,并写此文作祭。

君善只活了60岁。他一辈子没结过婚,岂止是他,他的四十多岁的弟弟君民至今也是光棍一条。

其实,君善是有过辉煌的。那时他家开一爿“烧锅坊”,养十数头猪,种七、八亩田,日子很殷实。10岁上本村一位教私塾的先生看上了君善的家势,就托媒将女儿水玲许配给他。岳翁爱喝两盅,君善投其所好,回回将酒坊里上好烧酒拽得满满一壶给其送去。先生接过酒壶,微闭双眼,仰起头咕咕嘟嘟把那酒全倒在肚里,每每喝得酩酊大醉。酒醒,逢人直夸女婿孝顺。

土改时,君善家被定了“富农”成分(其实是错定),虽未破产,但那名声不好,于是原先订下的媳妇便因此告吹。从此,家境每况愈下,门庭冷落,便再也无人问津君善的婚事。他也变得郁郁寡欢,自卑了十分。

君善是有父亲的。他父亲发迹时又办了一房妾,解放后和那小老婆过活了,甩下了君善娘儿仨。于是,他便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在一个锅里搅勺把,在一个炕上“困醒”(睡觉)。

再后来,大约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由于极度缺食,他的母亲便撒手人寰,做了“饿鬼”。他和弟弟勉强挣扎着将老人送入坟茔,欠下人的一屁股账债据说到现在还未还清。“文革”中他因家庭成分高,也曾受到株连,虽说没有像他父亲那样经受皮肉之苦,然身心却受到极大摧残,他于是越发变得郁郁寡欢,甚至与世无争了。

戊子年前,我回了趟老家,见君善衣着褴褛,头发斑白,佝偻着腰,脸上气色也不大好。我问:“病了?”答:“气管炎又犯了,手头紧,无钱看,眼看不行了!唉,人生真没意思,你说呢?”我宽慰说:“咋能那样讲,而今政策活泛多了,你也和人一样了,不比从前。你身体不好,咋不叫君民出去找几个钱花?”他说:“咋没去,君民人老实,又没文化,出门打工人家不给钱,刚混个肚子。今年他惦记我年龄大了,又有病,就死活不出去了。”听了君善的一席诉说,看着他苍老憔悴的病态面容,我心里不禁想起他的后事来。我说:“说句不当说的话,你也是60多岁的人了,人家有儿有女不愁后事无人办,你何不趁活在世上的时间和君民抓紧把你的后事办一下。人么,迟早要走的,你说呢?”君善惨然笑笑说:“球,淡事!我已和君民说了,咱这辈子没啥业绩,活的不如人,死了让给我买张芦席一裹,挖个萝卜坑埋了了事。有后的人埋人是扬名声给人显摆,也是尽人之孝道。咱无妻无室,无儿无女,也不怕人笑话。可狗日的君民不行,眼泪哗哗地说,好哥哩,你咋能说这伤心的话,咱弟兄相依为伴数十年,我咋能叫你那样走。就是挖窟窿楔橛、脱裤子当袄我都要把你埋得跟人一样,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落人的话把呢!”

君善终于走了。

君民却无钱安葬兄长。

后来,还是他的一个本家弟弟为了他那份微薄的家业,就将他兄弟俩的后事全担当了。

于是,先走的他便和有儿有女的人一样,穿戴得齐儿整的,装殓在一口薄棺内,入土为安了。只是没有众多穿白戴孝的女男,哭天喊地的哀戚场面,也无人雇请响器“呜呜哇哇”地奏乐吹打,那场面和祖母相比就显得冷清得多了,寒碜得多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