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1年04月18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路上三读 黎明 虚构的风景 书法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心驰神往古蜀道 尊严所应受到的礼遇 梨花开了 耽于阅读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文/冯联武

一个人活在世上,需要什么,追求什么,为谁活,怎么活,很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件事情。哲学范畴人的概念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因为不满足,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化、进步发展。不满足,就要有目标。

目标远大者,思想崇高,在改造自己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周围和社会。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是很值得我们这些人学习的。他们对社会的奉献多于索取,不求自己得到了什么,但愿能为社会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他们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使这种精神形成一种风尚。天津市蹬三轮车的老人白芳礼,在74岁后的19年里,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自己却过着很清贫的生活,什么也不图。白芳礼老人走了,他的精神和灵魂却留存了下来。他让我们在精神空虚贫乏时来填充久已麻木的心灵,惊醒我们,使我们不成为贪图物质享受而精神世界一贫如洗的人。

国家提倡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这就给我们每个人提出了很高要求。文明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心雕龙》对文明的解释是:“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清朝李渔认为,文明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他在《闲情偶寄》中说:“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入荒芜一路,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2010年《读者》第二十四期刊登了一篇《晒一晒我拾荒的母亲》的文章。文中介绍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在丈夫得重病后,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开始了九年的拾荒生活,看尽了别人眉高眼低,受尽了别人冷言冷语。历经各种艰辛,但义无反顾。她对儿子说:“小时候盼你长大,长大了盼你考上大学,大学毕业了又盼着找份好工作,工作了又盼着你结婚,等你啥时候结了婚,娘就不拾荒了。”她没有什么文化,但支起了家庭这片天,她靠的就是“把孩子养大成人”的信念和梦想,一直没有改变。而对于我们很多人,贫穷时缺少信念,怨天尤人,富有时没有毅力,吃不了苦,受不了罪,缺乏对目标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不愿再为目标付出更多汗水。

梁漱溟先生在他《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后记中提到人类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人与物的问题,二是人与人的问题,三是人和自己内心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收入提高,生活改善,基本解决了人与物的问题,也就是生存问题。

随着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们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至,却是抱怨之声四起,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不安。富人不安,怕拥有的有一天突然没了;穷人也不安,怀疑自己与孩子的境遇能否会改变。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这是解决人与人的问题。

当人们没有信仰,价值观发生扭曲的时候,我们就面临着更大的问题,就是人与自己内心的问题。一个人没有好的心态,不能正确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就容易失去耐心,就会做很多与内心深处想法相悖的事情。我们应该有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不压抑自己,多些修行。遇事时坦然,做事时坦荡,有事时坦诚。像老子《道德经》所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使我们的内心达到“从容入世,清淡出尘”的境界。使我们物质的外体和精神的内心真正融合为一体。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