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被动执法”也是腐败
随着上海盛禄食品公司非法使用色素生产“染色”馒头的曝光,相关部门迅速进行了查处。然而,疑问并未随着调查结果公布而消除。一个馒头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最终上到百姓餐桌,需要过企业内控、质监、工商等诸多关口,但遗憾的是,除了经营者“黑心”外,安全监防防线“集体失守”。
“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恶性事件却频频出现,从过去的“三聚氰胺”奶粉、“大头娃娃”奶粉、“假葡萄酒”事件,再到如今的“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不仅暴露出商家的利欲熏心,更是将监督体系的“马后炮”全面暴露,而如此“被动执法”,就是明目张胆的执法腐败。
置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于不顾,“瘦肉精”、“毒奶粉”、“染色馒头”等纷纷摆上公众餐桌,如此罪恶行径,应当让那些不法商家受到法律严惩。然而,与此同时,在对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追查的过程中,切不可让那些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监管执法人员逍遥法外。事实上,一系列监管体系的集体“失守”,才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罪魁祸首。
任何商品流入市场时,都应经过严格把关。然而,现在有些监管部门唯利是图,在收受了“好处费”后,便忘乎所以,将原则置于脑后。也难怪,这些年来,不仅“楼垮垮”、“楼脆脆”等建筑事故频发,而且,很多“豆腐渣”工程,竟堂而皇之地披上了“优质工程”的外衣,着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现在很多监管部门早已被利益冲昏头脑,根本不管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就拿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来说,很多情况下,监管体系往往形同虚设。而一旦缺乏“给力”的监管,无论是工程质量、还是食品药品安全;无论是国家利好政策的落实,还是各项资金能否到位等,都将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要想有效扼制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必须首先把板子狠狠地砸向监管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监管部门真正警醒。 (陈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