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茂采“乌金” 意气风发书年华
——全国煤炭工业首届“百名优秀青年矿工”陕煤化集团当选人物事迹选登
大山里走出的“明星”
——记澄合矿业公司权煤公司采一队陈百岁
他,身材瘦小,却在采煤队里拥有着“拼命三郎”的称谓;他,不善言谈,但憨厚的笑容总能在那张可亲可爱的娃娃脸上寻找到;他,就是陈百岁,澄合矿业公司权煤公司采一队的农合工。
1998年8月刚过完20岁生日的陈百岁,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毅然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秦巴山区,来到澄合矿业有限公司当起了“煤黑子”,也就是从那时起,陈百岁一直工作在采煤第一线,一干就是12年。瘦弱的外表却掩饰不了年轻人那种不服输、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心劲,他很快由一个山里娃成长为采煤队的生产骨干,并在2007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连续多年被权煤公司评为“四有职工”、“优秀青安岗员”,2008年被澄合矿业有限公司评为“感动澄合十大年度人物”、2009年被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0年又被澄合矿业有限公司授予“2009年度劳动模范”称号。
大山里走出的农村娃,深知不学习就会一无是处,为了尽快掌握工作要领,他认真向书本学习、虚心向工友请教、并在实践中摸索前行,经常从技术员那里借阅《采煤技术》方面的书籍,反复琢磨,几乎系统地把《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作业规程》、《煤矿工人技术操作规程》学习了一遍。他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很快就掌握了采煤工艺和操作技能,这些年学习笔记就有厚厚的几十本,从一个不懂技术的门外汉转变为一个精通本职业务的行家里手,在他的影响下,所在的生产二班多次被公司评为“学习型班组”。在青工技术比武中,他年年以理论和实践操作第一的成绩,获得澄合矿业有限公司“采煤技术状元”。
2009年3月份,权煤公司采一队新招了一批农协工,其中有一个来自秦巴山区的山里娃,操着一口让人费解的“山里话”,他听不太懂别人的话,别人也不好懂他的话,更要命的是还有山里人特有的倔脾气。队里先后安排了好几个老工人带他,都闹得不欢而散,到最后谁都不愿带他了。见此情景,百岁主动要求自己带。合作了几工后,百岁也挠头了。经常是百岁要东他拿西,有好多次百岁扶着铁柱不敢放手,就是要不来急需的支护材料。百岁不由得发了脾气,不想那位新工比他脾气更大,甚至罢工不干。在以后的几天中,两个人由于憋气,谁也不理谁。事后,百岁消了气,心想长此下去不是办法,一定要想办法沟通。于是,百岁利用工闲时间,找到也在公司工作的这位新工的哥哥一起与这个山里娃交流谈心。一见面百岁首先诚恳地检讨自己不该发脾气。看到百岁不但没嫌弃自己,还向自己道歉,新工很是感动,也承认了自己的不对。至此二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百岁的耐心帮助下,这位新工渐渐克服了语言差异上的障碍,如今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采煤好手。百岁感慨地说,我这么多年来,带出的徒弟少说也有40人,这个徒弟是费心血最大的。
安全工作是煤矿的头等大事,是天字号工程。在工作中,陈百岁总是带头严格按章作业、规范操作、文明生产。他时刻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为抓手,认真落实“党员示范岗”的责任,处处事事带头、做好表率。在工作的十几年里未发生一起“三违”。当发现身边“三违”现象时,他都会耐心地做好“三违帮教”工作,近年来,他排除事故隐患10多起,查出隐患问题1700多条。随着可采资源的不断枯竭,权家河煤业公司进入条带开采区和薄煤层开采区,生产条件异常艰难,常常是顶板破碎,断层带多,对每个矿工都是一个考验。面对这一情况,陈百岁就与另外几名青工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主动承包断层段,非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不可。为了履行诺言,在过断层带期间,别人出八份的力,陈百岁就得下十二份的苦。他和几个工友早下井、晚升井,硬是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
生活中,陈百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好人”,工友们有困难他就积极去帮助、有呼必应、慷慨解囊。2006年8月中旬,队上工友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周围人纷纷投来了羡慕的目光,但是工友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儿子上学的6000多元学杂费还没有一点着落。为了凑够这笔学杂费,他东求西借,该借的都借了,最后还差800多元。情急之下他找到了与他同层楼的陈百岁,进门的时候,百岁已经观察到了他有心事,看着他那欲言又止的样子,陈百岁就问他有啥事。“孩子上学的学费还差800多,该借的都借了。”陈百岁安慰他说:“老哥,孩子上学是个大事,800元肯定不够。”当时陈百岁手头有点紧,为了解决工友的燃眉之急,陈百岁没有多想,就从准备给母亲看病的钱里挤出了1000元,工友当时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
因为是山里娃的缘故,陈百岁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同时为工友们树立了标杆。每次升井都要回收井下废弃物资,12年来他回收的物品价值达数万元,清理浮煤千余吨,估算价值有40多万,公司要奖励他,他却憨憨的一笑说道,我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望、闻”绝活除“病”根
——记陕北矿业韩家湾煤炭公司张波
他抱着为煤炭事业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扎根矿山,默默奉献,所从事的每项工作都留下了闪光的足迹;他热爱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使自己在生产实践中迅速成长为一名新时期的专业技术人才。他就是陕北矿业公司韩家湾煤炭公司机电运转队的张波。
刚来公司时,张波面对新的工作岗位,面对现代化的矿井,感到既高兴,又有压力。他深知作为一名皮带司机,面对先进的设备仪器,要想适应现代化矿井的需求,仅凭以往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自我“充电”,不断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完成好本职工作。实践中,他虚心向其他同事学习,虚心向设备厂家的技术专家学习;理论上,他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生产中,他积极配合班长,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敢于同违章违纪现象作斗争。凭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他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表扬,深受广大职工的一致好评。
多年来,张波在长期的工作锻炼中,练就了“望、闻”的工作绝活,机械运转无论什么故障,他只用“万用表”一查或询问故障的产生过程,就能手到“病”除,立时见效。
2008年10月份,大巷皮带不能正常启动,经过维修人员的维修,虽然解决了开机问题,但显示屏仍然显示“主电机信号无反馈”。队里通知张波去处理,一到现场,他就扑在了出现故障的机电设备上,在经过一系列的了解、检查、判断、分析后,他推断是电机控制柜变送器出现了故障;更换了零部件后,机电设备又恢复了正常。张波就这样在工作中凭借不断钻研,不断总结的扎实作风,使设备检修质量和工作效率有效地得到了提高。
由于张波工作出色,遵章守纪,业务能力强,并且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一帮一,师带徒”活动中,队里安排他负责给三名新工当师傅。接受了新的“使命”后,他便将三名新工请到自己的宿舍,对他们宣布了自己的“师傅宣言”:一、自己是他们生活上的老大哥,是一家人,有困难尽管说;二、技术上自己水平有限,但会全力教好他们,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三、谁敢“三违”决不客气,绝不留情面。
有一次入井前,张波在更衣室发现自己的徒弟有酒味,不管徒弟再三解释,他就是不让下井,并登记在了青监岗员汇报记录上,建议安全部门对其进行罚款处理。好多人说,他太绝情了,连自己的徒弟也不放过。而他坚定地说,谁要和安全过不去,我就和他过不去,就是说破天也不行。事后他找这名徒弟谈心,才知道徒弟上班前去食堂吃饭,碰到一个朋友,架不住朋友的一再劝让,认为喝一杯啤酒也没什么感觉,就喝了一杯。即使是这样,张波还是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告诉他要把“遵章”养成一种习惯,尤其是煤矿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名徒弟事后深有感触地说:“张师傅真的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有了他的帮助,我们工作起来特别带劲儿,也特别踏实。”
张波虽然爱管“闲事”,但还是受职工们的尊敬,因为他为人正直,技术娴熟老练,工作踏实肯干,在脏苦累活面前,总是抢着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一次,地面块煤仓的放煤仓口被大块煤蓬住,放不下煤,岗位司机上去又是用撬棍又是用手掏,半个小时过去了煤依然蓬在那里,眼看就要停产。张波得知此事后,立即赶到煤仓,观察了几了分钟,先用大锤震震四周,然后用撬棍撬住小煤块,撬出一个缝隙,使煤炭酥软后,再用手一点点的往外掏碎煤,最后再用撬棍一撬,煤仓畅通了,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运转,工友们高兴地说“真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仨”。
张波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怀着对煤矿机电运转工作的那份热爱,默默地奉献着。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韩家湾煤炭公司创业者们特有的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企业精神。
“为区队多出一点力”
——记铜川矿业玉华煤矿综掘二队史晓波
他不论是在担任技术员或团的工作中,都勇于开拓,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朴实热情,为自己热爱的煤矿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他把青春年华献给了煤矿,为矿区的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就是玉华煤矿综掘二队技术员史晓波。
2006年史晓波从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分配到铜川矿业公司玉华煤矿综掘二队任见习技术员。在工作中,他不怕累不怕苦,经常深入一线及时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工作中总是走在别人前头,从无怨言,深受广大职工好评。
由于史晓波工作认真,业务能力强,2007年3月被矿提前转为技术员。在实习期间,他经过观察,发现制约区队工作的主要因素是机电队伍技术力量薄弱,职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经过反复考虑,他制定了一套系统的机电技术培训方案,利用自己在大学学习的知识,主动找区队领导要求对机电队伍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培训,他表示一定要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区队领导经过考虑,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以后他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为了尽快掌握综掘机维护及检修知识,史晓波白天坚持下井在工作现场精心观察,细心维护,不懂就问,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晚上查阅资料,学习理论,并写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两个月他就熟练的掌握了综掘机的维护、保养及机电检修技术。在工作中他不怕脏不怕累,油里来泥里去,入井最早升井最晚。从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同事们都说经过他培训出的员工,检修出的设备用起来都是放心的。
2008年3月份,已担任技术员两年的他在1413工作面掺新巷掘进中,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利用生产班的同事打锚杆这一空间,爬在综掘机切割臂下检查升降油缸管路,当时在上部打顶锚杆的同事没有看到底下有人,使脚下一大块煤滑下,正好砸在史晓波左臂上,经送往医院诊断为左臂严重拉伤,医生要求立即住院治疗,但他却坚决不肯住院,队干部也劝他要听医生的话,安心治疗,他却说胳膊严重拉伤又不影响吃饭走路,买点药回家养一养就行了,医生看说服不了他,便开了药让他带回家。
2008年4月份,在家休养了两个星期的史晓波再也坐不住了,他说服了妻子来到区队要求上班,人常说伤筋断骨一百天,队领导劝他再休息一段时间,他说队上现正在筹备1413回采工作面安装工作,人员紧张,有好多工作需要我做,我干不了重活,也能干点轻活,为区队出一点力。队领导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同意了,要求他只要把工作安排好就行了,每天在区队值班就行。但他只要投入工作现场就管不住自己了,为了确保安装工作顺利进行,他加班加点,搜集资料,编写了1413回采工作面安装作业规程,并坚持要求下井,亲临现场安排指挥,和工人一起搬运设备,安装调试,精心检查,从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环节,工作开展的仅仅有条,一个班下来胳膊肿的很粗,同事们劝他休息,他却坚持上班工作,他的行为感动了全队干部职工。在他的带领下1413回采工作面安装工作顺利提前完成,受到了矿党政领导的一致好评。
由于史晓波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6月他光荣地被推选为铜川市出席全国共青团十六大会议的代表,去北京参加共青团最高会议;在他看来荣誉只是过去,留给他更多的只是今后工作中的压力和责任。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各项团的活动,为困难职工捐款、送温暖,促进了矿区稳定和谐发展。
2008年10月份,当时队上在1412回顺掘进遇到地质条件变化,巷道压力大,地鼓严重,出勤率急剧下降,给掘进工作造成很大困难,身为技术员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坚持天天下井,现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利用下班后制定了临时的管理制度和奖罚办法,以身作则,带头实施。他和工人一起在井下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扭转了被动的局面,当月完成了矿下达的掘进任务。
2009年在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史晓波积极参与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利用几年来自己的工作实践,结合区队工作实际,针对区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和整改问题的办法,撰写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通过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区队今后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永不松懈的螺栓
——记陕煤建司瑞能煤业机运队维修班长杨新民
瑞能煤业公司机运队维修班班长杨新民经常对工友们说:“我就好比一条螺栓,你们就是螺帽,我需要你们积极地配合,没有螺帽的螺栓是难以发挥它紧固连接的作用。”他说到做到,就像一条永不松懈的螺栓一样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任劳任怨,精心地维护着每一台设备的正常运转,促进着企业的安全发展。
杨新民今年33岁,199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陕西煤炭建设公司技工学校。进厂一年后,由于他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勤奋好学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被队领导看中,将他调整到机械维修班工作。从此,他更加热爱着他的岗位和工作,总是在别人工余打扑克、聊天、休闲的时间拿起书,钻到人少安静的地方专心学习,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常常独自一人看书到深夜,为以后在机械维修中大显身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杨新民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为了练好锤击的准头和力度,握錾子的左手常常被砸出大血泡,甚至皮破血流,就这样,他练就了錾切、锯割、刮削、研磨等过硬的全套钳工基本功,在长期的锻炼中他的臂膀不但变得粗壮起来,他的手头也变得更加稳准有力,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自从担任维修班班长以来,杨新民把所学到的技术充分应用到检修和修旧利废当中,检修中遇到的难题,只要他到场总能迎刃而解,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效益。
机运队维修班主要维护着井下、地面10余部皮带输送机、刮板筛选设备、井下喷浆设备以及井下高压供水管路和排水管道等等,所维护区域战线长、错综复杂、辛苦异常,打连班更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下班后,杨新民刚刚踏进家门,手机便响了起来,掏出一看是矿调度室打来的。该队跟班队长从井下向调度室汇报说:井下937皮带运输大巷二部机头皮带突然跑偏,夹在主滚筒中间,无法运转。情况就是命令,杨新民给家人说了一句:“队上有事,我先走了。”就急匆匆地走出家门。一路上,他一面向班里的其他人员电话通知集合,一面根据调度室所说的情况判断问题所在,断定很可能是主滚筒单边固定螺丝切断所造成的问题原因。心里有了底,人员到齐后他简单说明了情况,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指挥班组成员迅速换好衣服、整装后带着平时检修好的备用主滚筒下井抢修。由于主滚筒传动齿轮护壳固定螺栓位置低、数目多,拆卸工序复杂,以往遇到这样的问题需要一个小班的时间,靠着他准确的判断和工友们熟练的配合,他们仅仅用了半个小班的时间就更换了主滚筒,使生产回复了正常。
还有一次,杨新民在井下喷浆工作面巡回检查过程中,发现压风机声响有异常,呼吸口发出的油烟过呛。他当即向跟班队长反映情况,要求压风机立即停止工作、检查维修,当机械打开后发现压风机缸筒壁有了轻微划痕,随即更换了缸体活塞,及时避免了一次缸体爆裂的机械事故,同时也避免了一次可能因机械事故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杨新民作为一名班长以身作则、严格要求,积极带领全班人员认真学习机械维修专业技术,不断提高技术素质,不断提高检修的速度和检修质量,针对机械设备的缺陷进行攻关,解决困扰生产和维修的许多难题,通过修旧利废、科技攻关,为企业节能增效,以他钻研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影响、感召、激励和带动着周围众多青工学习技术的热情,他本人也多次在公司开展的员工技术比武中获奖。
为进一步培养和储备更多的机械维修人才,公司给他们班组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增添了9个学徒,平均年龄21岁,杨新民结合实际制定出详细培训计划,自己出题、讲解,引导青工循序渐进,并通过一日一题式的学习方式,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每季度进行一次实际操作考核,奖罚结合,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他要求全班人员通过学习都能达到“三懂三能”,即就是懂构造、懂工艺、懂维修;能独立判断故障、能独立完成操作、能独立排除故障的学习效果。在他的精心带领下,现在百分之五十的学徒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工作。
有一次,凌晨三点,一个电话把他从睡梦中唤醒,地面55筛选刮板无法正常运转。他马上起床赶赴现场,并通知了三个徒弟和他一起去维修,发现是乙轴轴承抱死,需要更换乙轴。结果有两个徒弟晚去了二十分钟,他并没有马上发作,只是让他们立即投入到工作之中。收工后他对徒弟说:“我就像一个螺栓,你们就是螺帽,我需要你们的积极配合,没有螺帽的螺栓发挥不了连接紧固的作用,我没有大家的配合也无法完成领导赋予我的很多工作,更谈不上实现我的梦想,何况生产班上还有那么多人等着我们,赶时间抢速度就是抓效率,赢得效益。”话虽不多,但语重心长,从那以后在班组中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