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张少信·
秦腔,也有的省叫秦剧,是一个唱遍西北五省的剧种。它以高昂激扬大气的优美唱腔,反映了西北人豪放的个性,也吸引感染和陶醉了一代又一代的西北人。
陕西是秦腔的发祥地,我们经常所说的秦风、秦韵、秦声,其中也包含有秦腔。只要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随便拉出个人来也都会哼会唱几句秦腔,至于唱的水平如何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在过去经济和文化还不发达的年代里,有的人往往为能看上一场秦腔戏,哪怕是干完了活再累、跑多远的路也都认为值得。在戏迷的心目中看秦腔似乎比吃上一两碗陕西的油泼辣子捞面都解馋,或者比吃大碗的羊肉泡馍都热和爽快。爱唱秦腔的人,心中有时若遇到有什么不愉快不顺心的事时、往往会来到无人的旷野处吼上几嗓子,啥不愉快不顺心都会烟消云散了。陕西人爱秦腔,因而时代无论如何变迁也都会有许许多多的秦腔迷。
近些年来由于戏曲舞台的冷落,各地的剧院已经很少有演戏的了,戏迷们很是有些遗憾。但戏曲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社会上秦腔自乐班的兴起从而就满足了戏迷们的爱好。
前两天的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来到了中心广场想听听秦腔戏。去时广场边上已经聚集了不少的人在等演唱开始。自乐班的人已摆好了乐器家伙,路边的树上也架上了高音喇叭,乐师们正在各自调音调弦作演出前的准备。别看这是个业余的自乐班,但音响乐器还比较齐全,不亚于一个小的剧团。我看看周围坐着或站着的戏迷们大多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足见这些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对秦腔还是有着深厚的情结。
演唱开始后,有几个爱好者先后演唱了《洪湖赤卫队》、《周仁回府》、《三滴血》等几个戏的精彩唱段,演唱者投入地表演博得了戏迷们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在接着的演出中特别有一出以戏伴舞的形式表演的《三娘教子》更加动人。唱的是一位女的,站在麦克风前只管唱,而旁边有一位老先生在进行表演。当那位老先生下场后我主动上去同他攀谈,才得知他已是一位七十五岁高龄的退休职工,年轻时就特别爱秦腔。
直到上午十一时多演唱才结束,我也看了几乎一个上午过足了戏瘾。看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在那时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一年里能看上一两回秦腔是多么地不容易,尽管当时的一张戏票也只有几角钱,但他们都舍不得去买。而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秦腔自乐班演唱随处可见,这既满足了戏迷们的爱好也使得古老的秦腔艺术得到了传承发扬。
在离开广场的路上我在想,戏曲是一门永远不朽的艺术,秦腔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保存和延续,同时我也愿广场边上的秦腔声响得更亮更长久。
(渭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