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思维”下的路桥费:贪婪永不眠
4月底,央视财经频道记者选择国内现在最长的直达运输线路之一——广东、辽宁线路,跟随货车司机进行了三天两夜的体验。调查结果发现,运费至少三分之一被高昂的过路过桥费吸走。数据显示,路桥业暴利远超石油、证券、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经常浏览新闻的朋友可能有这样的感受,在我国有些事情被经常关注,被反复讨论,但最后却总也解决不了,收费公路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曾经,“要想富、先修路”让国人憧憬起过上幸福生活的好梦;如今,“所有的道路都通向了收费站”却只能使众人感叹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不可否认,“收费公路成为印钞机”的现实证明交通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虽然,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笔者还愿意再次重复一下观点:
其一,公路姓“公”,它作为公共产品,人们通行时还要交“买路钱”,这不符合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其二,“贷款修路”可以,但人们缴费还款应当有尽头;其三,收费公路的账本应公开,让所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钱用于道路维护保养,有多少钱用于支付收费员的工资,还有多少钱成为了“灰色收入”。
但是,我们还应该继续求索“收费公路成为顽疾”的更深层次原因。按理说,收费公路是由税款建设的公共商品,所有人可以免费使用,这也是政府征收税款的重要用途之一。但如今我国大多数公路都变成了非公共商品,使用者必须缴纳高额费用,不缴费者就不能使用。这样,地方政府以商业化为借口,就推卸了其利用税款向民公众供应免费公共商品的责任。
我们不妨放眼望去,在以“经济杠杆调节供给与需求”的“诱导”下,这种“收费思维”几乎覆盖所有公共领域。在公共品领域实施商业化策略,而一般商品和服务领域则实施高收费策略。从水价、电价到油价,一遇到供应紧张的时候,就祭出“涨价”的这把“尚方宝剑”;从停车难到楼市调控,一碰到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想起了“收费”这副“灵丹妙药”……
确实,收费公路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多次了,包括每一位司机,每一家运输企业乃至社会各界对它都深恶痛绝。我们不断在追问,收费公路收费,收到何时方是休?在笔者看来,不摒弃“收费思维”,贪婪永不眠。 (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