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杨家沟
文/张智泉
槐香的五月,我来到了陕北米脂。
不是为了米脂婆姨的好奇,而是向往杨家沟革命纪念馆。
一道道沟来一道道梁,汽车在黄土高原上盘山而行。放眼远望,山坡上一片翠绿,陕北人经过十多年的植被,已将昔日光秃秃的黄土高原装扮成绿意的盛装。车行40分钟,到达了万山丛中的杨家沟。
杨家沟位于米脂县城南20公里处,也就是陕北地区最大的地方集团——杨家沟马氏地主集团的庄园,也是成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的重要标识。
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杨家沟,住了四个月零两天。
杨家沟马氏庄园以扶风寨为主,占据数十个山峁沟渠,规模雄伟,极具历史、艺术、学术研究价值。庄园以窑洞为主,分为旧院和新院。旧院建筑形式主要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洞倒座厅房”窑洞四合院。规模建设有龙眼(南北炮台)、龙角(观星台)、龙嘴(圪凹水井)。步入旧院先进入一个门楼,门楼很气派,上面有三个大字“大夫第”,据说这是个官位,相当于现在省部级干部。下面门底部两侧孤形的石墩上竖着两个石鼓,石鼓的大小与官位相等,官做得越大,石鼓就越大。为什么门楼做成这个样子?通过询问找到了答案:上边“大夫第”为门档,下部石鼓为户对,所谓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一进门,算是长了一回见识,受到了官本位的“教育”。
旧院是典型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四合院,瓦当、吻兽、砖雕设计细致,院落里的照壁、月亮门、垂花门、窗棂花原汁原味,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气息。
就在这个旧院里,曾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毛泽东作了题为《目前我们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确定了中国革命从战略预防转入战略反攻的重大决策。
新院坐落在“九龙口”上,由本村的留学生马醒民1929年亲自设计监修。新院坐落在“九龙口”山峁上,暗喻九条龙。据说修筑新院耗时十年,光填这个山峁就用了7年时间,几十米的山峁被填为平地,人力物力不计其数。新院一排窑洞分为三种建筑风格,右边窑洞陕北式的,中部是教堂式的,左边是仿日本式的,因他在日本留过学。新院将西方建设风格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既体现了西方之典雅,又反映出陕北窑洞建筑之雄浑,堪称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典范,为中华民族窑洞建筑之瑰宝。
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