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陕西建工集团开展农民工培训侧记
中国的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属于“60后”和“70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如果有这样一所培训学校,能让农民工在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同时,还能利用业余时间接受技能培训,并且培训的内容能够帮助其在现有的岗位上更好的工作,似乎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而陕西建工集团在符合条件的工地上开设农民工培训学校,对农民工展开丰富多样的技能培训,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合理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堂普通的培训课
西安市北郊的一个在建工地的会议室里正在举办一场面对工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近百名农民工正在认真学习,这样的培训几乎每周举办一次。同样的情形还出现在陕西建工集团所承建的其它项目的工地上。
据了解,陕建集团目前共有员工两万余人,而集团长期使用的农民工人数则在十万人以上。如何让这些刚刚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习惯现在的工作,是集团工会一直思索的问题。“在开设培训班之前,工地上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大多是由于农民工专业技能不足所导致。业余时间,工友聚众喝酒、赌博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集团工会副主席程西京说,正是这样的背景促成了农民工培训学校的诞生。
设立农民工培训学校最初的调研、论证始于2007年。初期,有人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培训农民工是一笔“亏本买卖”,很有可能在培养出人才之后拱手送给了竞争对手。但最终大家都认同了设立农民工培训学校是出于社会责任感,总体是为社会做贡献这一想法。在省总工会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当年6月,第一家农民工培训学校正式成立,同年共成立了三所农民工培训学校。这些“首开先河”,规范化运作的农民工培训学校起到了示范点的作用,仅2007年就培训农民工5000多人次。
以严谨的态度打造每一所学校
“并不是所有的工地都会设立农民工培训学校,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按照陕建集团总公司工会的要求,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或建设工程造价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使用农民工在100人以上的,一旦工程开工,总承包企业就必须依托施工现场设立农民工业余学校,并有一套严格细致的标准践行其中。
在陕建集团总公司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项目部,记者看到了厚厚的一沓资料,全部都是与农民工培训学校相关的文件。
文明职工教育实施方案、农民工业余学校创建策划书、教师授课分工表、培训工作计划表、每堂课的培训记录甚至是农民工随堂测验的试卷都包含其中。在记者看来,按照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操作,简直可以创建一所常规学校。
“开设每一所农民工培训学校都是有成本的,桌椅板凳、投影仪、电视机,样样都需要钱。”在每开设一家学校之前,工作人员都会进行严谨预算。在程西京手里,记者看到了一所农民工培训学校的费用预算单,上面就书费、人工费(教师课时费)、教学设施三个部分列出了详尽的预算。小到一本几块钱的书,大到3000多元的投影仪,预算单上每一项花销都有着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的报价。他们不仅仅是将东西买回来,为农民工学校选择合适的配套设施也是必须考虑的。就拿播放教学信息的视频设备来说,究竟是选择传统的电视还是投影仪,工作人员会仔细比较。“电视小了学生看不清内容,尺寸太大的液晶电视价格又比较昂贵,最终折中选择了投影仪。我们做过统计,基本上开办一所农民工培训学校的成本在一万元左右。钱虽不少,但它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此。”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农民工保质保量接受培训,项目部的人员想了许多办法。“一开始工人们也不是非常积极,毕竟是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所以我们从源头下手,令分包的负责人组织工人来参加培训,并且将培训的出勤等情况与拨付劳务公司的资金相挂钩,起到了积极作用。”省科技资源中心项目部总工高云飞说。
合理的课程设置
“同其它工地的老乡交流获悉,他们也有培训,但是规模和内容同我们没法比。”一位农民工在谈到培训内容时说道。正如他所说的,一所好的农民工培训学校其真正的价值并不体现在硬件,而是在其课程的的设置。
“说起课程的设置,我们也费了一番心思。”工作人员介绍,培训的课程范围主要涵盖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文明礼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卫生防疫以及操作技能。许多农民工在刚入行的时候对工业建筑各方面都不熟悉,安全事故较多,因此,工作人员在制订培训课程计划的时候将安全知识放在了首位。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