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是企业反腐倡廉的第一道防线
绝大多数腐败交易都是与资金往来有关的,因此审计工作在发现腐败线索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并将其作为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措施。
1.加强企业财务审计。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体系中的最重要方面。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如果是混乱的、不规范的,就会直接酿成贪污、挪用、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财务管理上出问题已居首位,这是值得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一个问题。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实施财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正常运作是反腐源头建设的重要环节。要加强财务收支审计,这也是我们实施财务监督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把监督活动渗透于管理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应当贯彻在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只有做到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的监督,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2.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关注内部信息系统和内控制度中存在舞弊功能或漏洞,以及管理人员、职工的投诉、反映。通过审查和评价内控制度的合法性、健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各项内控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通过审计,督促各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维护内控制度的严肃性,使之有效地发挥功能作用,从而达到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经营管理、制约权力分配、规范经济秩序、维护财经纪律的目的,保证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按照既定的方针和程序健康、有效地运行。
3.加强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鉴证和评价的活动,是检验企业领导干部是否依法行政和清正廉洁的重要手段。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腐败既然产生于权力,那么,管好权力是防腐败和反腐败的根本。“一把手”重权在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好“一把手”,是审计的职责所在。组织人事部门应将审计结论作为对企业领导干部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使经济责任审计起到预防、警示、纠正和治理的作用。
4.加强财经法纪审计。
财经法纪审计的重点是审查和揭露各种舞弊、侵占国家财产的事项,审查和揭露使国家和集体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各种失职渎职行为。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是诱发经济犯罪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必须及时地、坚决彻底地予以严肃查处,从而及时纠正错弊,有效防止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蔓延。财经法纪审计工作复杂而又艰巨,一般应当采取专案审计的方式进行。首先要明确目标,然后集中力量快速行动,深入调查,揭露问题,查清事实。通过审计,检查企业经济行为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制止不法行为,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
5.加强企业专项审计。
加强企业专项审计是堵塞漏洞的重要一环。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广泛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对重要经济事项和“敏感地带”的监督,针对某个领域、某个环节、某项业务开展专项审计。在专项审计中,根据内部审计的特点和有利条件,从计划、财务等要害部门人手,抓源头,掌握资金流向,事前把好预算审查关;事中要跟踪审计,把好资金使用关;事后把好会计核算关。通过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审计,达到规范经济行为、保护企业权益、提高经济效益、维护财经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
6.加强企业后续审计。
开展后续审计对于帮助被审计企业加强整改、促进管理水平提高、维护审计权威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加强后续审计,对审计期间的各类审计决定和意见进行认真分析,落实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检查被审计企业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正确,重点审查未整改部分并分析查找原因,对症下药,督促整改。对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被审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应当给予严肃处理,以保证审计决定得到贯彻执行。
7.推进审计结果的运用。
审计结果公开实现了审计监督机制与舆论机制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及审计的威慑作用。要推行和完善审计公告制度,不断增强审计结果的透明度,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通过对审计结果的关注,参与到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中来。
综上所述,审计具有主动发现腐败问题、坚决惩治腐败分子、快速遏制腐败现象、有效预防腐败发生的优势。因此审计是企业反腐倡廉的第一道防线。 (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