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粮票的故事
(山东) 史文志
在我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摞粮票。如今,粮票虽已不再流通,但却寄托了我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二十多年前,我在离家很远的县城读高中,每周回家一次。每次回家,父母都要早早起床,用家里的大石磨把提前泡好的小麦、红薯干磨成糊糊,然后再烙成煎饼,这就是我一周的口粮。天冷的时候,煎饼吃一周也不会变坏,天热了就不行了,三、四天就会长毛变质。所以,每到夏天,我在学校的吃饭问题就成了父母的心头大事。
学校也有食堂,可是,要买学校食堂的饭票,必须用粮票。那时候,粮票只有拥有城镇户口的人,也就是父母经常提到的吃“国库粮”的人才有,地处偏远乡村的父母,到哪里去弄那么高贵的粮票呀。没办法,每到天热的时候,周末回家,父母就让我少带一些煎饼,每周的周三,父亲再来学校给我送饭。来来回回几十里的山路,父亲的辛苦可想而知。
有一次,天下着大雨,我心神不宁地坐在教室里上课。雨太大,我不希望父亲来,可是,后半周的生活怎么办?盼着父亲来,可是,瓢泼般的大雨真让我于心不忍。下了课,雨仍未停。教室门口传来了熟悉的叫我的声音,父亲冒雨给我送饭来了。一块随风飘摇的塑料薄膜罩在父亲身上,根本不起任何作用,父亲浑身上下早已湿透,嘀嘀嗒嗒的水滴从父亲的衣角滴到地上,也滴进了我的心里。放在车筐里的煎饼却被包得严严实实。看着风雨中逾显瘦削单薄的父亲,我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父亲笑着对我说:“多么大了?还哭!好好学习,以后争取也能吃上国库粮,自己挣粮票就好了。”
终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就像父亲说的那样,我终于吃上了“国库粮”。可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我吃上“国库粮”的时候,国家经济形势已经大有好转,粮食供应富足充裕,粮票已经不再流通。然而,当年正是因为没有粮票,父母的辛苦仍让我刻骨铭心,也让我对粮票仍情有独钟,于是,我从收藏市场买了几张粮票放在自己的书桌上,既是对我的安慰,也是对我的鞭策。
粮票,不仅见证了我身份的变化,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