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文化宫一定要有“文化味”
——咸阳市工人文化宫改革侧记
谈起自己的文学梦想,咸阳市《职工文艺》执行主编秦义,这个土生土长的咸阳汉子总忘不了一个场景:“那是1996年,咸阳市工人文化宫举办过一次双休日文学讲座,主讲人是陈忠实老师,他用地道的陕西方言,评价了建国近50年来陕西文学的创作状况。”正是那次在文化宫与大师的零距离接触.,点燃了秦义心中对文学的渴求与激情。
同秦义一样,在许多职工的记忆中,工人文化宫辉煌一时。曾经有很多人,以参加过文化宫业余学习、辅导培训为荣。可是,近年来,咸阳市工人文化宫逐渐淡出了职工们的视野。“工人文化宫是职工享受文化、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阵地,一定要恢复生机活力。”文化宫主任张翟西滨说:“关键是要有文化味。”
咸阳市工人文化宫曾经走出过不少工人作家,原文化宫主任费宏达,出版过长篇小说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女人们》、《兄弟们》、《情人们》;书法家陈绍震、田园的作品多次到海外展出并被外国友人收藏;该市著名职工作家王海亦在他的作品《老坟》扉页上这样写道:文化宫是我文学的“黄埔”。
面对咸阳市近69万工会会员,文化宫30多位工作人员一直秉承着“文化宫为职工服务”这一原则。在改革、改造过程中,文化宫不仅搬进了新建的大楼,文化活动场地也由原来的200多平方米扩展到700多平方米。为了节省经费,工作人员自己动手采购、安装了54盏荧光灯,照亮整个多功能文化厅;搭建起小舞台用于演出、演讲,教学、培训,为基层提供服务和便利;并特制了200多米的木条安装在屋顶,用于悬挂展出书画作品。近日,该市总工会还为文化宫添置了5台电脑和几十套教学培训桌椅。
6月24日,咸阳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庆祝建党90周年文化艺术成果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展。在参展人群中,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格外引人关注,他坐在轮椅上,饱含深情的欣赏200余幅书画作品,这位老人正是文化宫著名的书法家田园。见证了文化宫艰辛的成长,如今看到它“二次辉煌”,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由于疾病,老人已不能言语,但他还是艰难的举起左手歪歪扭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如今,虽然我们还存在着专业人员断档、自身条件不够完善等问题,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职工看到我们的改变。”张翟西滨说。前不久,得知该市渭城区总工会“梨园春”职工艺术团受场地所限,很难进行集体排练。张翟西滨一口允诺,免费开放文化宫让职工们排练。艺术团的魏团长激动地说:“原以为你们要收费,没想到现在文化宫能免费提供这么大的场地供我们排练,真是咱工人的文化宫啊!”
谈及文化宫今后的发展方向,张翟西滨说:“工人文化宫的宗旨,一定要姓‘工’名“文”,服务广大职工,情系和谐社会,要让它真正成为提高职工文化素养、丰富职工精神生活、展示工会组织形象的平台和窗口。”“做新时期的工人学校,大都市的工人乐园”恪守着这个不变的信仰,咸阳市工人文化宫在职工文化的发展道路上,将再次扬帆起航。
本报记者 刘楠 实习生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