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同病同价,须防好经被念歪
8月1日起,北京市将启动医保付费制度改革,开始按病种付费,6家医院成为首批试点医院,108个常见病组列入按病种付费项目。北京市也成为国内首个启动医保付费改革的城市。
医改的目标是实现老百姓“病有所医”,然而新医改的进展与民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以药养医现象仍然广泛存在,看病贵看病难并未根本扭转。如今,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启动按病种收费,并且采用医保付费改革的城市,民众对这一改革寄予厚望,期待其成为劈开医改顽疾的利器。
按病种付费的医疗模式,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同病同价”,这种收费模式其实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防止过度医疗,对当前国内各大医院存在的“以药养医”弊病有相当的针对性。
虽然这一制度的目的非常好,但漏洞依然存在,仍须防止好经被念歪。
例如,按病种付费实施中,要根据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等来对患者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确定每个病组的收费标准,并参照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医疗费用定价。那么此种分类标准究竟由谁来制定,由谁来监督,有没有除医疗系统单位以外的第三方参与其中?是否可以实施类似于听证会制度的方式,召集患者、医生、医药领域专家等利益攸关方代表共同草拟出分类的标准,让每一方主体都有权发言,而非一言堂式的分类定价机制。
要想“同病同价”的经不被念歪,首先应该强化制订按病种收费体系的实施细则,让医院无空子可钻,自觉学会“做减法”,控制诊疗成本。 (刘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