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退休职工住有所居”系列报道①
退休职工住房怎一个“难”字了得
(上接一版)
现状二:破产亏损企业职工住房状况“目不忍睹”
今年“5?12”前后,记者在回访汉中地震灾区时看到一个可喜的现状:一座座现代化的医院、学校和设施齐备、漂亮坚固的居民小区矗立在巴山汉水之间,彰显着灾后重建的伟大成就。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些企业职工破旧的住房。在略阳山区的一家早已破产的矿业公司,退休职工就住在山脚下的几排老平房里。房屋陈旧,属于砖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有的房子的椽头都露在外面,任凭风吹雨淋。个别房屋的墙体有裂缝,整个家属区破破烂烂的,没有一点生气。因为除了年龄大的退休职工守着破旧的家以外,年富力强的职工都外出打工了。
南郑县自来水公司属自收自支的供水服务企业,多年来,由于供水管网老化,跑、冒、滴、漏相当严重,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导致成本费用不断攀升,资金运转困难,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经营。截至2010年底,企业亏损累计已高达600万余元。企业亏损,职工住房现状难以维系,居住福利性房改的职工占30%,居住商品房的职工占40%,无住房的职工占30%。福利住房是1994年以前单位修建的,是按资历分配,经过房改,享受房改政策性住房的只有19套,其中就有退休职工的住房。这些房子比较陈旧,配套设施不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亏损、破产、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的困难企业的退休职工住房已到了让人“目不忍睹”的状况。困难企业的职工有的居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期单位建盖的砖木结构、“干打垒”甚至土坯房里,水、电、气设施配套不全。有的退休职工虽住的是楼房,但住房面积小,大都在20—50平方米之间;而有的退休职工则是三代同堂,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部分矿产企业、小企业职工住房质量差,抗震能力弱,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现状三:效益好的企业退休职工住房“喜忧参半”
延安炼油厂是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炼化板块重要的骨干企业,企业文化底蕴深厚,现场管理比较到位,生产经营形势良好。企业虽处在黄土高原的腹地,但职工特有幸福感。但就是这样一个效益好的企业也存在着住房难的问题。上班时间长的职工,一部分拥有私家车,在西安还有住房,但个别退休职工的住房条件并不好,一些年轻的职工还没有房子。职工住房呈现“喜忧参半”的状况。
西安昆仑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军工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大规模启动社区民生工程。在2005年到2009年期间完成民生一期工程,建房1379套住房,总共15万平方米;2010年至今的民生二期工程也建房1200多套,共13万平方米,基本保证所有退休职工和困难职工人手一套房。但期间,部分退休职工住房还有困难。
今年80岁的许春英的老伴是西安昆仑公司的退休职工,一直住在公司的18号楼。这个楼属于过渡楼,类似筒子楼,十分破旧。虽然老人有资格买一期工程5#1的资格,但因老伴早逝,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钱买房,而自己原先所住的房子又在公司旧房拆迁的范围。为了解决老人住房问题,公司自2006年4月至2010年9月给她8100元作为租房金,在外租房过渡。现在公司相关部门又将她安置15街坊33号楼。虽仍是旧房,但由筒子楼过渡到单元房,对于许春英老人来说,这已是她安度晚年幸福的家了!
与延安炼油厂、西安昆仑公司一样,在中铁一局、西安西电集团、西安华山公司等许多国有企业采访时,记者发现大部分职工的住房条件已得到根本改善,有的退休职工因为与儿女同住,住房条件甚至特别优越,但仍有一部分退休职工、困难职工住在旧房里,住房条件亟需改善。在一些国有老企业和困难企业,与退休职工的谈起住房问题,真是谈房色变,一言难尽,怎一个难字了得。
本报记者 阎冬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