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
·刘辉·
小时候,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个谜语: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打一个动物。当时由于小,猜不出谜底。父亲告诉我是“人”。现在自己早已度过了由“四条腿”到两条腿的年龄,而父亲却从两条腿变成了“三条腿”。
小时候,常常为了一个玩具缠了父亲好久;现在,年老的父亲为“父亲节”儿女没有给他买礼物而生闷气。小时候,生了病常常是父亲领着自己去看;现在,却是自己带着体弱的父亲去就诊。小时候,每年过年时父亲给我们买新衣裳;现在,父亲穿着我们买的新衣服跟过年似的。小时候,自己常常自豪地说我爸爸是厂长;现在,父亲不无得意地说我儿子是董事长。到了谈婚论嫁时,我们的婚事由父母做主;现在,独身的父亲或母亲想再找个“伴”得看儿女的脸色。父母抚养我们,我们赡养父母。父与子、母与子,随着岁月的流转角色互换。小时候父母是自己的家长,现在自己却成了父母的家长。
父母与子女是一个矛盾体,他们的关系有时还真有点说不清。有的父母十分溺爱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长大后却一点都不孝顺。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父母把大把、大把的钞票留给子女。我们的先辈曾说过:儿女若成器,留钱做什么;儿女不成器,留钱做什么。可见无论儿女成不成器,留钱都是无用的。
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已到古稀之年。她看出两个儿子不想好好照顾她,就说:我保证死后不花你们一分钱。不过你俩要帮我做一件事情,就是每天看看家门口的那棵树上有什么变化。一听老母说死后不用自己花钱,他俩就很痛快地答应。原来她家门口的树上有一窝乌鸦,他俩看到乌鸦小的时候是妈妈给它喂食;等它长大了、妈妈老了,是它给妈妈喂食。他俩恍然大悟,赶紧向母亲认错,并好好伺候她。据说在我国老人去世后儿女胳膊上带“黑纱”,是因为乌鸦是黑色的,这样做是教育人们学习乌鸦的反哺。
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年老了,不能动了,此时就该我们尽孝了。如果由于工作忙不能天天在家伺候老人,那就逢年过节买点礼物回家看看老人吧,就算不买东西老人也不会介意。平时无事可干,回家转转,给老人做顿饭,陪老人说说家常。要知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父母哪有我们。莫让“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剧再上演。
在封建时代父与子的关系是“父父子子”、“父为子纲”,一切由父亲做主,父亲说了算。而当今,应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和睦、亲情加友情。
儿女终会成为父母,父母也曾是儿女。只有言传身教、弘扬美德,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幸福。
(陕煤建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