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选择性失业增多
行业待遇差别过大成主因
毕业季已过,社会上仍有一些“毕剩客”(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大学毕业生——编者注)。他们并非无业可就或不想工作,而是挑肥拣瘦,主动放弃一些就业机会,这样的情况被称为“选择性失业”。
谁该为大学生选择性失业负责?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29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6.7%的人认为是“社会”,58.7%的人认为是“个人”,55.8%的人认为是“政府”。
受访者中,“80后”占44.3%,“70后”占31.0%。
大学生扎堆少数行业是造成选择性失业的重要原因
调查中,67.4%的人认为目前大学生选择性失业的情况较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飞教授指出,其实我国属于选择性失业的大学生所占比重并不大。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2009届和201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之后的就业率分别为86.6%和89.6%。目前各地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均在80%以上。
但选择性失业会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影响不容忽视。“选择性失业于己于国都不利,整个社会都应重视起来。”郭飞说,选择性失业说明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就业预期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6.5%,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教育,一些大学生却仍然有精英择业的理念,在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情况下希望实现就业“一步到位”。此外,一些高校盲目宣传学生毕业去向高端化,大学生也随之盲目攀比。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不够完善,供求信息不对称,也使一些大学生处于不够实际的定位中。
造成大学生选择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6.5%的人认为是“大学生就业预期太高”。
大学生扎堆少数行业是造成选择性失业的重要原因。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青年教师童潇指出,当前社会资源向少数行业倾斜,进入这样的行业意味着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很多大学生就会一直苦守,错失其他就业机会。
调查中,64.1%的人表示造成大学生选择性失业的原因是“社会资源向少数行业倾斜,行业待遇差别过大”;62.5%的人认为是因为“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54.3%的人表示是“社会价值观向权钱倾斜”。
大学生首次就业时应注意哪些因素
“大学生选择性失业为什么要把责任归咎于别人?”民意中国网网友孔德智讲述,他两年前大学毕业,就从最不起眼儿的服务员干起,又做过网管、业务员等,每月工资从最开始的800元涨到了如今的6000元。在他看来,改变选择性失业状况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要认清自己,调整心态,适应社会。
智联招聘校园关系高级经理孟广认为,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只是起点。用人单位不会特别看重求职者的第一份工作具体是做什么,他们最看重的还是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孟广说,首次就业时,首先要了解自己能做哪些工作;第二是了解自己期望的职位;第三是了解公司内部的培训和晋升渠道,至少要看公司新人在两年之内做成什么样子。这样选择工作比较有针对性,避免不了解实际情况或者挑花了眼,去盲目就业。
大学生首次就业时应注意哪些因素?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前景(73.5%)、行业前景(63.8%)、个人兴趣(45.5%)。接下来依次是:收入待遇(43.7%)、工作地域(34.8%)、国家和社会需要(25.1%)、正式编制(21.4%)、社会地位(20.8%)、户口(12.4%)。
64.4%的人认为大学生应先就业再择业
为解决大学生选择性失业问题,66.0%的人建议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贴近市场需求;64.4%的人认为大学生应调整心态,先就业再择业;61.2%的人期待政府进一步调整社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
郭飞指出,我们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与社会需求接轨;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对自己正确定位,审时度势,努力寻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点,择业岗位可以下移和西移。
调查中,53.4%的人赞同大学生不必太看重首次就业,应该有长远目标并脚踏实地地奋斗。
(王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