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阳山庄模式”让工会“全面开花”
20年前,在韩城市龙门地区老老少少的口中总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脚不踏华子山,有女不嫁阳山庄。”就是这个曾被人戏谑的村子,随着“村企一体”发展不断深入,如今已成为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远近闻名的“亿元村”。走进阳山庄村,记者看到,村民们住进了宽带网接入的花园楼房,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全村498户2071人,实现了人人都上班,家家有小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小康”状态。
村企一体 奠定工会组建基础
随着华阳选矿有限公司、阳山庄水泥公司、阳山庄建材家居城等村办企业的发展壮大,阳山庄村的不少村民们发现,自己的身份“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简单的乡亲、邻里关系,增添了劳动关系的新内容,村民变成了企业职工。看着逐年增加的职工数量,为了更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村企和谐发展,2006年4月,在韩城市总工会、龙门镇工会的指导下,阳山庄村成立了工会联合会。联合会下辖3家企业,共有会员892人,突破了以往传统的工会组建模式,成为渭南首家村级工会。
工作该如何开展?阳山庄村把工会工作的着眼点落在了维护职工的权益上。
“四大保障”解除村民后顾之忧
阳山庄村工会联合会成立后,为切实维护职工权益想尽了办法,先后建立起了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等“四大保障”体系,解除了村民职工的后顾之忧。他们在村企中逐一规范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职工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先后三次为职工上调了劳动工资,特别是女职工工资由最初的360元上调到现在的1350元,并且以每年18%的速度保持增长。“更让职工满意的是,在韩城世纪花园人人都无偿分得了一套130平米的单元房。”村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程兰生笑着说道:“每年村集体还出资5万元补助卫生所,全部村民、职工都能免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我们外聘医生来村里坐诊,实现了职工看病不掏钱。”
此外,阳山庄村工会联合会为职工们搭建了培训平台,并通过制度确保平台切实发挥作用。村里要求凡是进入村企的职工,都必须通过岗前理论考试、安全生产自救、专业技能培训、实习综合检验四层培训考察,才能持证上岗。工会还不定期举办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短短几年间,涌现出省级劳模1人,市级劳模1人,实际技术先进个人11人。
“三免两补”留住外来人才
不少地方的村办福利都存在一定的“排他性”,只照顾本村村民,但是在阳山庄村不仅本村职工能享受如此“优待”,对于外来务工人员也一视同仁,来自山西的秦晋芳就深深地受惠于此。丈夫患脑瘫卧床已有4年,两个孩子均在上学,全家4口的生计都靠她一人维持,秦晋芳一度有了轻生的念头。村工会知道情况后,主动与她结对子,承担了两个孩子高中前的一切学习生活费用。拿到工会补助的2万元的医疗费用,秦晋芳激动地流下了眼泪,“阳山庄村就是我第二个家。”
为了让外来人才都来得了,待得住,阳山庄村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了“三免两补”政策。“三免”就是免收宿舍租金、电费、水费,“两补”就是补助来阳山庄村工作的职业介绍费和过年过节回家车费。程兰生告诉记者:“为了留住骨干技术人才,村里推出了安心股,确保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安心在阳山庄村工作、创业。”公司每年公开投股时,都为每位非本村户籍的技术人员、在公司达到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等保留1股,以成本价出售给他们,如个人没有充足财力购买1股,允许几个人以“凑份子”的方式合买1股,占有公司股份。
建立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制度;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并结合“双爱双评”、“职工之家”创建等工作,建立健全职工代表评议领导干部、评议工会等制度;探索建立定期召开厂务情况通报会、“厂务公开质询日”等制度。阳山庄村工会联合会用一项又一项扎实工作让“工会是咱娘家人”的口号在村级工会建设中全面开花。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