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26日
头版
01

保障外地人是道管理考题

近日,北京公布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的最新规定。打破户籍限制、分档补贴租金、年内将实现配租1万户以上。很多人说,新规里“弥漫出浓浓的人情味儿”。当然,最引关注的,是外地人纳入到公租房供应对象的规定。

此次新规,对来京连续稳定工作一定年限的外地人开了一扇窗。这意味着,不仅许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城市低收入人群能解决起码的“住有所居”困难,那些怀揣梦想、同样为大城市做出贡献,却可能连“蜗居”都难以住进的外来务工人员,也有可能享受到这座城市的政策温暖。

目前,城市外来人员尤其是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者,要想“同城待遇”或“市民待遇”,并不现实。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处于一个“流动时代”,而今天的老百姓对于“社会公平”的呼唤更加强烈,这无疑给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北京曾因关闭一批打工子弟学校而引起强烈关注,就证明了这一点。让广大外来人员共同分享城市的建设成果,既是城市包容度的体现,也是城市管理者应有的理念。

回到北京公租房新规。“首善之都”的住房保障方式实现了“全覆盖”,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一座城市释放的暖意,是社会公平的信号。

这种信号,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制度设计中。从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的保护,到各项社会保障的日渐规范;从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妥善解决,到“医保卡”全国漫游的逐步施行,尽管有的还在起步探索,但展现出公共财政在公平呵护与民生保障上的作用,凸显了管理者们正视矛盾的勇气与解决问题的决心。

中国的城镇化堪称世界上最为复杂、最为艰巨的过程。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城市管理者以何种心态、用何种方式看待他们,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既关系当下的社会和谐,更关乎城市的未来发展。

(陈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