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困难职工“住有所居”
——渭南市总工会参与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侧记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随着安居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加大,一直困扰保障房的监督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到把保障房分配到最需要的群众手中?工会参与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渭南市已成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从源头保障职工权益的突破口。
一份申请播下改变的种子
今年7月的一天,渭南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迎来了一对特殊的父子。主任杨丁旺记得很清楚,儿子姚建设今年57岁,是临渭区第一电器厂的下岗工人。和很多困难职工家庭一样,这一家三代六口人,租住在城中村仅有27平米的两间小屋里。
据姚建设讲述,自1994年他下岗至今,父母身体一直不好,自己和老伴也因常年有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全家有3人拿着城镇低保,总收入不到3000元。如果租住的城中村拆迁,我们该怎么生活?”这个问题给姚建设一家带来了很大精神压力。他们也曾向社区申请了廉租房,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解决。无奈,他带着父亲敲开了该市总工会的大门。
“特向渭南市总工会救助中心求助,请帮我与市、区廉租房管理部门沟通联系,改善我和老人的住房问题,让我们振作精神,安度晚年。”就是这份恳切的申请书,坚定了渭南市总工会参与职工保障性住房分配,让困难职工“住有所居”的决心。
让工会维权的口号落到实处
常规性的帮扶救助,只能暂时缓解困难职工的生计问题。怎样才能让他们安心生活,彻底解决住房问题,成了渭南市总工会重要的议事日程。
今年9月,渭南市城建局在报纸上向各县市发出通知,通过社区登记全市保障性住房的名单。该市总工会副主席张洁玉知道机会来了。“全市困难职工,建立档案的有2万人,致困原因很多。如果有职工看不到通知文件,就可能会错过机会。”
该市总工会随即成立了职工保障性住房工作领导小组。将低收入职工住房问题纳入救助范围,将已建立的困难职工档案资料信息,连同职工住房调查摸底情况汇总,向市委和市政府汇报。
渭南市政府把保障性住房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相当重视。市长徐新荣强调,要把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和民生工程来落实。工会协助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通过协商,该市住建局同意,在解决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时,将市总工会确认的困难职工优先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该市总工会对基层工会上报的低收入职工无房户调查核实后,及时报市住建局补充。
令人振奋的白水经验
在渭南市已上报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汇报中,白水县的成绩让人不容小觑。
去年春节,白水县工会主席杜建玲随县长到煤炭局下属矿慰问困难职工,部分职工还住在老窑洞或简易房的情景,深深印在杜建玲心里。“干工会工作要真心为职工着想,在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着这样的原则,他们行动起来。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