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27日
煤业化工专利-头版
05

五个人的车站

老天爷阴沉着脸,风很大,气温降至零下7度。目力所及的山坡上,一个汉子背负着鼓鼓囊囊的物什,渐行渐远,终于和萋萋荒草融为一体……

12月20日,铜川铁路专用线乔子梁车站北三扳道房内,10:48分,车站来电:“47010开过来了,一道接车,准备进路”。

刘同宝疾步走出扳道房,检查道岔后旋即返回,抄起电话,用浓重的河南口音应答:“一道进路,准备妥当。”

三分钟后,他拿起红绿旗出门接车。

火车轰隆隆地从站区方向过来,裹挟着枯叶、寒风,从他身旁掠过,逐渐远去……

这是一次普通的接车。

刘同宝是河南博爱人,妻子持家,儿子上学,他1985年参加工作,1998年到铜川矿务局铁运处,虽然只有46岁,但脸上已刻下了岁月的痕迹。

以前他在井下开电机车,现在干扳道员。我开玩笑说,你怎么倒回来了,本应该上升一级,去开飞机。刘笑答,我还想学杨利伟呢。

老刘说,现在好多了,公司投资近十万修了这个新道班房,有饮水机、土暖气,日晒不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他指指铁道斜对面说,那是过去的道班房,有年头了。

老刘带我去看,边走边说,现啥都好,就是通勤难,天热好办,我有个摩托可以跑,这大冷天的,不敢骑,只能到上面搭过路车,但没准。铁路在谷底,他指的上面,是从山上穿过的矿区公路。

说着,到了小房近前。两个窗,已用砖封死,不大的屋内,扔着些许杂物,斑驳的外墙上“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字句依稀可见,这个小房据说是1958年建的,经风见雨五十余载,阅尽世事沧然,也算是个工业遗迹吧。

从刘同宝值守的扳道房前行,就是站房,行话叫运转室。

运转室门前,一方简陋石桌旁,两株龙爪柳盘旋的虬枝昂然指向灰霾的天空,不知想诉说什么。

乔子梁站呈“Y”字型摆布,约有1.2平方公里,“Y”字的三个端头是扳道房,每处一人,三线交汇处就是站房,这有两人,职工们说:这里号称“一站两场三方向”,不知情的人,不知有多大。这儿是铜川矿业公司东区5个矿煤炭输出的关键卡口,今年运输总量已达到350万吨。这些煤,可以装满五万节火车车厢,总长度800多公里;这些煤,能给冬日里的人们送去多少温暖:这些煤,能给城市带来多少光明。而正是这五名普通职工,以及像他们一样的兄弟伙计们用长满老茧的大手,按下电钮,扳动道岔,把乌金送往四面八方。这难道不是平凡铸就伟大的真实写照吗!

对了,这五个人是:值班员李大伟、副值班员曹福金,扳道员于新民、张宝成,当然,还有在第一个镜头中出现的刘师傅。

“嘀铃铃……”

运转室内,铃声再次响起,“46005过来了”,值班员和副值班员各自就位,向前方扳道房发出一条条指令。

又一列重载货车呼啸而过……

本报记者 韩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