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1月06日
观察
04

高华: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历史学家

2011年12月26日,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高华因病去世,享年仅57岁。这位以终生努力实践了“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者的英年早逝,在国内思想界激起了很大的反响。

高华1954年生于南京,“文革”期间曾做过8年工人,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于1995—1996年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做访问学者。2004年2-7月,在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担任客座教授,2006年1-6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任客座教授。

高华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民国史、中国左翼文化史、以及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发表有多篇论文《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1932—1945)》、《论孙科革新国民党的努力及其失败》、《关于国民政府“南京十年”的若干问题》、《身份和差异:1949—1965年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层》、《在历史的“风陵渡”口》等。高华的学术专著,曾得到包括杨振宁、王元化、陈方正、吴敬琏等在内的一大批学者的充分肯定。其《革命年代》一书2010年1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著名学者张鸣说:高华是一个做冷学问的人,这个选择,是他自己找的。本来,在民国史重镇的南京大学,他作为一个出道很早的民国史专家,选择做民国史,尤其是抗战史、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研究。拿课题容易,得资助容易,出成果容易。以他的才华,数年之内,硕果累累,顺便赚大笔的课题费,易如反掌。但是,他偏要一头钻到难做的中共党史里去炒冷饭。在他做延安整风研究的时候,他还住在南大的一间筒子楼里,晚上写作,为了不妨碍夫人和孩子休息,就搬一张小桌子,坐在厨房里,一盏20瓦的灯泡,从天花板垂下来,资料铺得满地都是。冬天的南京很冷,风从门缝里吹进来,所以他总是感冒生病。他那些影响巨大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十年磨一剑磨出来的。

不少学者感慨,在这个年头,选择做时髦学问,歌德式的学问,即使不一定出名,但利益多半不小。即使利益不大,也肯定没有风险。反过来,如果选择做冷学问,难做的学问,甚至多少带有一定风险的学问,那么肯定会遭到冷遇。但高华义无反顾地钻进了历史,致力于寻找和恢复现代历史的真相。

据报道,即使成名之后,高华依然很贫寒,因为他拿不到课题,没有补助,也没有什么高额津贴。直到去世,一家人依然住在不大的三居室里,所有的房间,包括过道和厕所,都堆满了他的书籍和资料。即使这样的房子,也是他借钱买的。后来他那本影响很大的大书出版后,才用稿费一点点还上了欠款。

高华自2007年罹患肝病,一直以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与病魔作斗争。此前,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朱大可曾经发短信告诉凤凰卫视的杨锦麟:高华因治病花费甚多,经济上有些读书人难以启口的窘迫,希望他能代为呼吁有钱的熟人募一点款,解燃眉之急。由于高华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杨锦麟只好删除了那则呼吁的微博。 (振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