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2月06日
综合新闻
02

最大实惠是教育 最大担忧是房子

——新生代农民工着手“扎根”城市调查

与父辈农民工不同,80后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是“城里挣钱村里花”,他们中很多人已决意在城市落地生根,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城市的生活有喜有忧,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农民工感受到的最大实惠,但住房却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扎根”城市

赵斌是来自山东省平阴县的农民工,春节假期刚结束他就返回青岛,初六按时在服装企业即发集团上班。“我已经准备在城里安家了,所以按时回来上班,多挣点钱好将来买房子。”赵斌说。

今年30岁的赵斌和妻子在2003年一块到青岛务工。“我们俩都是做服装裁剪,一个月能挣六七千块钱。公司给了夫妻房,现在孩子已经接过来在城里上幼儿园了。”赵斌说。

来自山东沂南的朱广田曾经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扛过大包、挖过煤窑,从1996年开始到青岛港工作。现在他弟兄三人和妻子都在青岛港工作,而且在青岛的黄岛区买上了住房,彻底扎根城市。

“港口对待农民工和正式职工一样好,培训、教育一样不少,工资越涨越高,弟兄几个和媳妇都来了。现在大哥的女儿、女婿也在青岛港工作,一家八口一年能挣将近30万元。现在我们把老家的地都给亲戚种了,准备扎根城里了。”朱广田说。

据统计,我国现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即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民工总数约有8487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58.4%,已成为外出务工农民工主体。而新生代农民工打算回农村当农民的越来越少。

“最大实惠是教育,最大担忧是房子”

吴忠亮来自甘肃农村,从初中毕业到深圳、广州一带务工已经13年,现在与老乡一块加工LED显示屏,已经独立出来自己接单加工。“城市生活压力太大,房租、柴、米、油、盐样样都得花钱,不像在家里地里种点就什么都有了,但是农村教育跟不上,在这边打拼就是希望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他说。

吴忠亮的孩子今年5岁,在深圳读幼儿园,每学期学费高达5000余元,成为他和妻子的一大笔支出。“农村幼儿园老师都不专业,普通话各方面都跟不上。上小学要去镇上读,离家六七里地只能住校,年龄那么小肯定放心不下。城里天天都有校车接送方便多了,但是因为没有户口将来要交借读费。”他说。

朱广田对城市的教育也有同样的感触,他说:“我们那农村五年级都不教英语,城里一年级就教。我二哥女儿在城里读完高中,现在去新加坡读大学了,这在农村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儿子现在读高二,我对他说有这么好的学校和老师,可得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

谈到在城市“落地扎根”,受访的农民工表示最大的压力就是住房,而且是难以逾越的难题。赵文元是来自山东德州的农民工,和赵斌在一家企业工作,他说:“我想把家安在城里,但我和妻子每月收入六七千元,孩子上幼儿园得花钱,一年根本攒不下多少钱。现在房价太高了,这几年买房是不大可能,将来攒点钱自己做买卖看能不能买上房,再把老人接过来。”

“我肯定先努力在城里打拼,争取能买到房子,这样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很多。但是我毕竟没有学历,不像大学生那样工作稳定,即使能挣到首付,贷款也不一定能贷下来,房子是最大的问题。”赵文元说。

“市民化”需要理念到行动

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这份对全国2500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38.6%的农民工表示出来打工是为能学点技术,19.6%的农民工意向成为技术人员或者技术工人,并且希望企业或单位能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农民工对政府的期盼是希望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险,让农民工能租住公租房,让农民工子女不受户口限制就近入学和入托。

“在农民工‘市民化’的同时,应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现在青壮年劳力在外打工,大都是农村老人和妇女在种地,农业发展后继无人,这对我国农业发展很不利。因此,应统筹城乡‘一盘棋’,让城市农民‘市民化’、农村农民‘工人化’,实现城市化有序、阶梯式发展。”李炜说。(张旭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