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2月10日
观察
04

名人书缘何屡遭冷落?

名人出书,一直都是出版领域的热点话题,不论是名人自传,还是圈内隐私,都能引发一段议论,跻身畅销书行列,自1995年赵忠祥的《岁月随想》销量过百万,名人出书热就一发不可收拾,不但将国内名人一网打尽,甚至许多名人一出再出。

不过,近两年来,名人出书热似乎正在降温,名人出书遇冷的现象时常出现,当年一本书销量百万的盛况不复再现,甚至一些名人的书籍无人问津。

究竟是名人的影响力开始下降了,还是读者的口味变了?做过《蒋介石画传》、《邓丽君画传》等多部畅销书的著名出版人师永刚说:“和名人有关的书籍,如名人传记、名人日记等,从来都是畅销书中的一员,国内名人出书现在变得不好卖,一方面是这些书籍太过于重复,写作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是缺少真正有超越世俗意义上的名人,此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也使得人们对于名人的好奇心在减弱。”

有点名气就写书

师永刚说:“央视的几位名主持人出书,销量非常好,也正是他们引发的名人写书热潮。鼎盛时期,销量百万的书也并不少。然而,热潮起来之后,到了第二阶段,大量的名人出书,包括许多二线的名人,甚至一些还不具备出书条件的人,也纷纷写书,他们本身的影响力和读者号召力就不太够,因此想要热销也就有些困难。”

在热潮引发之后,不仅仅是出版界需要名人的书籍,名人本身也自发地加入写书的行列。

师永刚说:“名人写书的心态,无非两个,一是以此稳固自己的知名度,一是靠写书赚钱。所以很多时候出版社一邀请,名人也就答应写了,但实际上,很多名人本身的经历、思想等,不足以支撑起一本书,所以质量自然很难保证。”

二十来岁就感悟人生

质量问题的第一个现象,就是千篇一律,名人写书,总是那么几个套路。

名人本身的经历不足同样也是名人书变冷的原因。师永刚说:“一个人总结自己的一生,总要有一定的经历才行,现在很多出书的名人本身年纪就不大,大点的四五十岁,年轻的二十来岁,出版社一邀请,就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给总结了,但是他们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根本不足以写一本几十万字的书,可写的东西少了,支撑不起来,往往就会注水,从小学逃课,到情感故事,都放进去,有的和流水账一样,谈不上精彩,自然人们也就不会喜欢。”

名人书的功能变小

名人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论是他们身上的光环、背后的隐秘,还是他们成功的道路,都会成为人们探究的对象。过去,名人传记常常承担着这个功能,然而在今天,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师永刚说:“名人书有两大功能,一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人们对名人总是想知道得更多,包括名人的隐私。过去,名人把他们的生活经历写到书里,自然会有人想看。但随着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媒体的功能变强,人们有很多方式可以了解名人的一切,而且一些名人自己不想说,不会写在书里的东西,媒体上也有,这就降低了人们对名人的好奇心,很多东西都已经知道了,或者很容易知道,就不再需要买书去专门了解。”

名人书的第二大功能,是励志。师永刚说:“名人如何成功的,往往是读者感兴趣的地方。但实际上,今天的许多名人,他们的人生经历没有多少可以说的,正如前面说的,名人书中的内容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现在名人丑闻太多,今天你还在书里说自己怎么怎么样,明天可能网上报纸上就有丑闻被爆出来,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名人也就不再有敬仰,自然也谈不上励志了。”

有分量的名人太少

名人书的冷落,是否意味着延续了十多年的名人出书热将逐渐退去?

师永刚说:“其实不是,名人传记从来都是畅销书的一员,现在名人书不热,其根本原因还是质量问题。不仅是写作质量,也有名人本身的质量。人们还是希望看到高质量的书籍,比如说前一段时间的《乔布斯传》,在全世界范围内畅销,就足以说明问题。而我们现在,缺乏像乔布斯这样真正超越一时一地、超越现实生活的名人,很多名人的经历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他们的事业也不出奇,自然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

所以,名人书要再创辉煌,其实还是在名人本身。(周怀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