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2月14日
社会
04

我国首个鹰猎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建立

为加速对具有世界意义的鹰猎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传承,“吉林省鹰猎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启动仪式”日前在“鹰屯”——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渔楼村举行。

仪式上,有八名徒弟以传统方式向“新鹰王”李忠文拜师,他们分别是近几年在“鹰屯”涌现出来的优秀的鹰猎文化传承人,并有着为全国重要机场充当驯鹰驱鸟经历的人物。

据悉,这是吉林省乃至我国首个鹰猎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将全面保护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传承人,并给传承人创造更多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文化平台,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并为部队和国家培养更多的驯鹰驱鸟“技师”。

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曹保明介绍,鹰是中国北方民族乃至世界很多民族心中的神鸟,驯化猎鹰是吉林人古老的传统技艺,其渊源可追溯至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女真人狩猎,以鹰犬为伴,他们把猎鹰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驯鹰的传统在这里流传了近千年。松花江边这个叫“打渔楼”的村子曾是金代文明的发祥地,清代顺治十四年(1658年)在松花江畔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这里便成为满族“狩猎八旗”兵丁世居的基地。自此,为清廷捕鱼、驯养猎鹰并进贡就成为这个村满族男子光耀门楣的使命。

数百年间,“打渔楼村”传承了古老的鹰猎文化,培养了诸多驯鹰和养鹰能手。至今,这里300多户满族人家仍然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的传统,全屯有“鹰把式”(驯鹰能手)70余名,其中赵明哲已被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海东青驯养”的杰出传承人,被誉为“鹰王”。现在居住在此村的满族关、赵、杨、奚、付、曾、刘等家族都是鹰猎文化的直接传承家族,渔楼村(现名)因此被誉为中国“鹰屯”。在每年春天,“鹰屯”的猎手们依然传袭着满族古老的传统思想和做法,将鹰放归自然,让其回归自然去生儿育女,延续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规律。

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比利时、法国、西班牙、蒙古、沙特阿拉伯等11个国家发出提案,将“鹰猎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名录并获得批准。

(周长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