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豆花泡馍
文/郑昕
一晃在宝鸡市区已经居住了二十年,这期间也出差到过好多外地的城市,尝遍了东西南北各地的风味小吃,领略了八大菜系的佳肴美味,但无论怎样,家乡的豆花泡馍那醇厚浓香的味道总在心头萦绕,挥之不去。
我的家乡在风翔,是西府有名的小吃——锅盔、油饼、蒸面皮、油糕、粽子、豆花泡馍的故里。二十四年前的那个秋季,我初中毕业后考入了凤翔师范学校,开始了我在凤翔县城求学三年的生涯。县城毕竟是商贾云集之地,不同于我们乡下,商品丰富,热闹繁华,小吃更是应有尽有。到了冬季,我和同班一个要好的同学几乎每天早晨都到县城十字去吃豆花泡馍。
县城十字是凤翔县城豆花泡馍摊点的主要聚集地。每到冬季,清晨,天麻麻亮,卖豆花泡馍的摊点就在县城十字沿路边一溜摆开了。摊主先在用汽油桶做的炉膛里塞上木棒、树枝之类的硬柴,用火点燃。随着硬柴啪啪作响,火苗升腾而起,浓烟渐渐小了,炉膛里的火越烧越旺,闪闪的火光照得人满脸通红。然后,再赶紧将一口约摸二尺大的铁锅架在炉子上。在锅里盛满白生生的豆浆。熊熊的火苗舔着锅底,滋滋作响。不大一会儿,锅里的豆浆就热气腾腾,开始翻滚了。这时,卖锅盔的摊点也紧挨着豆花泡馍支起来了,外焦里黄的锅盔被快刀切成了薄如蝉翼、一寸见长的馍片,按份盛放在大老碗里。
卖早点的是一对中年夫妇,丈夫掌勺,他麻利地把碗中的馍片倒入滚烫的豆浆锅中,片刻,迅速地用漏勺捞入碗中,再在装豆花的搪瓷大缸中舀两三片热豆花放在馍片上面,然后,撒上盐、味精,再舀两勺豆浆浇在豆花上面,最后放上油浓色鲜、殷红飘香的辣子油,顶上搁些煮熟的黄豆、葱花,不到二分钟,一碗香喷喷的豆花泡馍就做好了。碗里白中有红,红中透白,有黄有绿,一股特殊的豆香味儿和着油泼辣子的油香味扑鼻而来,让你忍不住端起大碗,或坐,或站,或蹲,津津有味地享受起来。那豆花很特别,比我们平时吃的豆腐脑要老一点,又比嫩豆腐要嫩一点,软硬恰到好处,吃一口,鲜嫩爽滑;那馍片,软香耐嚼,回味醇厚;那豆浆,汤色乳白,如琼浆玉液,豆香浓郁。
豆花泡馍好吃,营养价值高,起源于哪朝哪代已经无从考证,但在古代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金玉琼浆”。传说,大文学家苏轼在凤翔任判官时,尝过豆花泡馍后,赞不绝口。身为美食家、大文豪的他对这种将南北风味巧妙融合为一体的的百姓日常饮食连呼惊奇,竟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形容,只好套用当地俗语:“东湖柳,姑娘手,金玉琼浆难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实乃三绝也!”从此,凤翔豆花泡馍声名大振,饮誉八方。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美食一方情。”每当想起家乡的豆花泡馍,我仿佛又闻到了那熟悉诱人的醇香味道,心头顿时会涌起一股温热沁心的暖意,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又会在心中轻轻萦绕。现在,虽然宝鸡的街头已开了不少的豆花泡馍馆,在西安的小巷中也能吃到,但总感觉其味不如家乡的正宗。对于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游子来说,家乡的豆花泡馍不只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乡情,一种对梦里的故乡难舍的情结,一种对纯朴的家乡人无尽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