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2月21日
头版
01

“4050”求职,怎一个难字了得

2月16日,全省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招聘会渭南分会场,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一群年轻的面孔中,格外引人注目。称呼他们“老人”似乎有点不恰当,45岁至55岁在城市还远远没到退休的年龄,只是数十年的农村生活让这群中年男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

56岁的王东海便是其中一员。年轻时,王东海曾是村里小有名气的泥瓦匠,从打工到包工,这个黝黑的中年男人没少经历沧桑。过了45岁,重体力活干不动了,他才被迫停工在家休息。8年前,为了补贴儿子的学费,王东海在渭南市临渭区一家单位当起了门卫,直到去年儿子大学毕业才辞职。“其实还想继续干啊,可一个月640元钱的工资实在太可怜。”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他更是无奈:“就这个数字在我们这群人里,还算是最高的。高出的40元,是对我平时维修门窗和办公家具的奖励。”辞职不到一年时间,王东海又不适应了。用他的话说:“觉得自己身体还硬朗,干点活是对自己能力的证明。”就这样,他开始周周跑招聘会,可这次的求职路,就一个字“难”!

“我对工资要求并不高,能管饭最好,不管的话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就行。”就这样,王东海发现能干的岗位确实不多。最令他不满的还是招聘简章里的那条要求: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下。“那五十岁以上的人岂不是啥都干不成?”他不信这个邪。

询问过的几家单位,对王东海的工作经验表示满意,第一印象也不错。身子骨硬朗,谈吐思路清晰,是个麻利人。可求职的艰辛,还不在于有没有技术,有没有能力。就56岁这个年龄,谁听了都害怕。招聘单位的负责人说了句实在话:“我们要招的,都是能很快上手干活的人。不说人到了50岁以后对问题的反应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相对减弱,就说万一工作中出现什么事故伤病,单位也担不起责任啊!”

和王东海一样,想“做点事”的大龄农民工不在少数。其中,既有“闲不住”的个体,更多的却是那些家庭困难、不得不为生活谋生。“儿女都在外地打工,一个月赚得不多,要养活自己的小家,还要寄钱给我们,不想让他们太辛苦。趁自己还能干,就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吧。”从华阴专程赶来参加招聘会的张金龙有着同样困惑。今年52岁的他,应聘电焊工被拒绝,应聘仓库管理员也被拒绝了。

根据我省《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新农保基金要为每一个参保的农民建立一个个人账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在“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中任选一档。累计参保缴费满15年,到达60周岁时,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60岁以后才能享受保障,还不到60该怎么办?”张金龙想不通“自力更生”的念头有什么问题。“希望招聘单位提供一些相对简单、轻松的岗位。保洁、保安、库管、搬运都可以,我们会十分感激的。”

本报记者 刘楠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