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他是工人中的诗人
初次见他,还是2009年报社办通讯员学习班时。他就像个大男孩,性格绵绵的,话不多,有点深沉。即使大家去野外采风,他也不合群,总是一个人在行动或有所思。学习班结束,要求大家写一篇随感、杂文或诗歌散文。在众多的来稿中,我才发现他,注意他。他就是冯惠涛。因为他一下子写了八首诗词,我挑选了其中的一首:
水调歌头·黎坪水韵
古镇叙风雅,胜地道黎坪。
秦巴游历,诗情画意傍山行。
流水争鸣竞渡,岩脉清晰无数,比翼落晶莹。
望眼去帘户,举目入沧溟。
红尘峡,枫林瀑,静心灵。
五潭相扣,乾坤星宿饮山鹰。
玉带盘旋氤氲,白鹭低徊念故,私语诉衷情。
正是欢欣处,曲赋寄群英。
这是他在《陕西工人报》上发表的第一篇。从那后,他经常给我发来各种诗或辞赋等,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更加关注他,对他有了了解。
今年34岁的冯惠涛,是航天四院一家企业的职工。他告诉我,他在生产班组担任形象文化建设管理员。他的诗、词、赋、散文等作品的写作就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
我翻看了他的作品。他从2001年开始写作,有诗歌散文等,旧体诗词较多,截至目前共创作各类作品三百余篇。虽然这些作品都无甚高言之论,不过因为他个人的经历所限,从字里行间中能看到他写作的真诚。他说:“每篇作品反映的是我个人在学习诗词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古人说“读书当从识字开始”,工具书尤其是古典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在他的创作过程中给予他很大的引导作用。直到今天,他读古书还是孜孜不倦,对书中的典故和词语的运用十分重视,尤其是值得推敲的典故,更是要考虑许久来运用在诗词中。
冯惠涛结婚后,妻子对他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妻子宋春燕是蓝田县委宣传部的宣传干事,他俩认识也是“以诗为媒”的方式,多了些浪漫,多了些诗意。她本人也喜欢写些小诗,这让冯惠涛增添了交流的乐趣,也为创作注入了不少动力。由于妻子的支持,加之冯惠涛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劲头,才使他真真了解到诗词的博大精深,心中更加清楚自己现在所懂所知只不过是皮毛而已,这也正是生活阅历不断转变而兴趣爱好却始终不变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冯惠涛作品的增多以及发表的篇数增多,他写作诗词的劲头从未衰减,每每发表后都要举一反三仔细查找选词造句所带来的变化,这也让他深刻认识到:一部好的诗词作品,必须要经过千锤百炼的字斟句酌才能完成。他告诉我,记得2005年第一篇作品《鹊踏枝·留恋》递交中国航天报社后被采用,心里更加坚定了对诗词的执着,而这篇文字也让他有缘与航天四院的秋野先生相互交流,极大的开启了他的心智。
冯惠涛从早期的《留恋》、《听雨》等篇章,到今天的《江城子·春节赋》7年的时间,让他一向少有感怀的人更多了一丝对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的思索。在近七年的创作过程中,先后有三百余篇作品写出,其中不乏有对理想追求之热望与执着的、有时世激动人之心怀的、有对冷静之观照做客观之描摹的,还有不少是反映企业职工的。这些作品读起来没有拗口之音,更多了一份荡气回肠,这也正是为他所深爱的原因。如今,冯惠涛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作品先后被《中国航天报》、《陕西工人报》、《现代军工报》、《蓝田文学》、《中国航天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刊物刊登,其中《永遇乐·征程》荣获集团公司建国六十周年诗歌类三等奖,《满江红·悼钱老》荣获集团公司三江船艇杯网络文学大赛二等奖,《甲子复兴颂》和《新妆》等两篇文章还被写入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风雨建国路拳拳航天情》中。
正如对诗词的执着一样,冯惠涛个人做事原有一个态度,那就是愿望与尽力在我,而成功却不必在我。他只希望在传承诗词的滚滚长流中,尽到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