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年龄争论不休的背后
何时退休关系到所有职业人群的切身利益。围绕退休年龄,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从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应对老龄化挑战,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几个角度分析,会对确定退休年龄得出不同结论。调整退休年龄牵一发而动全局,因此,有关部门一直采取慎重稳妥的态度。由于影响波及范围广、人们对退休年龄各有看法,在延长退休年龄的必然趋势下,采取分段、逐步延长,人们可在一定的上下限内自由选择,或许是较现实的过渡性方案。
近日,有关部门向媒体透露,“正在调研弹性退休制”、“适时研究完善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有关政策”。这两条新闻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早在2000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就提交了《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报告,其中建议,国家应尽快确定推迟退休年龄的方案。10多年来,社会各方关于是否延长退休年龄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息过。而关于男女同龄退休的问题,则从1989年开始就在两会上被提出,至今已有20余年。
在我国热烈讨论是否延长退休年龄的10来年时间里,欧美发达国家纷纷调整了退休年龄。美国从2000年起,将退休年龄由65岁逐步提高到2007年的67岁;德国从2001年开始,将女性63岁的退休年龄在2004年逐步提高为65岁;2010年,法国将法定退休年龄由目前的60岁逐步上调到62岁,养老保险未缴够年限者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由目前的65岁逐步上调到67岁。可见,在这些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之后已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在我国,个别地区也已开始尝试。2010年9月27日,上海市人社局公布了《关于本市企业各类人才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的试行意见》,并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试行。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不争的事实,在未富先老的状况下,是否应该延长退休年龄?也许有人会说,上海市不是已经有先例了吗?但是,上海的情况具有某种特殊性。它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老龄化程度居全国之首,2009年上海老年人口已占户籍人口的22.5%以上。至于其他地区。让我们看看不同人群对弹性退休、延长退休年龄持什么态度。
16.85万元的差距
——女性的退休年龄应适当延长
王永芳今年61岁了,是电力系统的总工程师,去年刚刚退休。她是一位具有工学博士学位的女工程师,在那个年代,女博士还是凤毛麟角。她对笔者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一般都有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1978年恢复高考时我已经27岁了,快40岁时才拿到博士学位,60岁就退休了,也就20年的工作时间,虽然工龄从知青那会儿就开始算,但在岗位发挥作用的实际时间很短。当然,我们属于特殊年代的特殊情况,工作时间更短一些,但不能否认,如果都按照一个年龄退休,学历越高的人工作时间越短,而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是关键岗位上的骨干,过早退休是很可惜的。”
在我国,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这也造成了女干部、女技术人员更支持延长退休年龄,尤其是支持男女同龄退休。
目前,我国退休年龄的两个基本规定是1978年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在之后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尽管多次调整制度模式,但没有再进一步修改退休年龄。1978年还是计划经济时代,那时人们的养老金和在职时相差不大,但是市场经济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也是一部分人赞成延长退休年龄的重要原因。
我国目前干部养老金制度规定,35年以上工龄,养老金按90%计发,30年工龄-35年工龄按85%计发,20年工龄-30年工龄按80%计发。这样就出现了女干部和女技术人员学历越高、工龄越短、养老金越低的状况。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74.3%的女干部和69.2%的女技术人员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如果比同职男性提早5年退休,把几项收入加在一起(退休后扣减相应的职务工资和津贴工资、在职可多获得2级—3级职务工资和一级级别工资、在职每年度考核合格的公务员可增发一个月基本工资、若工龄不足35年减少的养老金收入),剔除工资增长因素,女性平均收入比同样年龄、受同样教育、同时参加工作的男性一生至少要少收入约16.85万元。如果是金融、电信等特殊行业的女干部或女技术人员,在收入和社保上的经济损失更大。
兰女士今年58岁了,退休之前在机械行业协会任职,现在返聘到某部属事业单位的综合处做核算工作。当笔者问到“为什么选择重新出来工作时”,兰女士说:“我是55岁退休的,身体还不错,而且孩子也都成家立业了,家里没什么负担,没退时工作挺忙的,一闲下来还有点不适应,接着工作能让自己的生活充实一点,精神也有个寄托。”
兰女士是比较赞成延长退休年龄的:“我一直都在事业单位工作,退休之前的单位没有进行养老保险改革,还是沿用按工龄长短发一定比例的养老金,所以,推迟领养老金对我影响不大。不过,我的养老金并不高,因为在职时收入的绝大部分不是来自基本工资,而是绩效、奖金、各种补贴等占了很高比例。我刚退休时每月才拿1000多块钱,2010年后国资委下发了一个文件,给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涨了工资,现在大概每月能有2000块钱了,但跟在职时还是没法比。这么看,如果在岗位上多干几年,收入会多不少。我想可能事业单位的人多倾向于晚退几年吧。”
工作、退休各有所得
——部分群体认为何时退休无所谓
跟女性相比,男性对于延长退休年龄的反应则比较平淡。一家建筑公司的设计师李先生告诉笔者:“我今年66岁,退休6年了。我觉得60岁退休挺好的,改不改都行。晚退休就多挣几年钱,早退休就早在家享享清福。”他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多大年龄退休要看人均寿命有多长,刚建国那会儿,人均寿命才三四十岁,男的60岁退休,女的50岁退休,就算年纪挺大了,基本上一辈子都在工作。现在人均寿命长了,活七八十岁没有问题,相对来说,男的60岁退休是比较合适的,有十几年的休闲时光可以享受,女性寿命更长一些,但比男性退休还早几年,这个倒是可以延长一下。”
高校教师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对此也没有强烈的反应。因为根据1983年《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延长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退休年龄的通知》中的相关规定,副教授以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高级专家退休年龄可以延长至65周岁,教授、研究员以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高级专家可以延长至70周岁,而且,具有高级职称的女专家可以与男性同龄退休。
迟迟空不出来的岗位
——退休年龄应照顾到就业需求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对延长退休年龄有鲜明意见的一般是已退休、接近退休或者尚未就业的年轻人,那些在稳定的岗位上距离退休年龄还很远的人没有非常明确的愿望。
反对延长退休年龄的一般是下岗工人和未就业的学生。对于下岗工人而言,“延退”不仅意味着要晚几年拿到养老金,还要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
李燕是某化工厂的下岗女工。她说:“我1998年生完孩子后单位就破产了。那时我29岁,从那以后就一直在家带孩子,没有出去找工作。今年我43岁,就盼着赶紧到退休年龄能领养老金了。我以前在化工厂的工作属于高温有害的工种,按照国家规定,女的满45岁,够10年工龄就能办退休了,这样算我还有两年就能领养老金了,要是延长退休年龄,就得再等好几年。”事实上,很多下岗工人希望尽快达到退休年龄,这样既可以领养老金,还可以再找一份工作,处于一种“退而不休”的状态。
有专家测算过,从全国来看,延长退休年龄可以使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一年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这也是许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欧美国家延长退休年龄的直接原因。
另外,待业者对此也持反对态度。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单位的就业人数超过1.1亿人,每年大约有300万左右的人退休,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3%,包括这300万个岗位在内,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共有1000万左右,如果提高退休年龄,就业机会势必减少30%。
在我国,养老金缺口和新增就业的压力同时并存,延长退休年龄显然不符合待业者的利益。某高校经济学院硕士二年级学生周寒这样说:“用人单位的编制都是一定的,只有有人退休或者离职才会招人,延长退休年龄必然会阻碍大学毕业生就业,而且还会阻碍单位内部年轻人的升职机会。这样一来,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更不容乐观了。”
从企业的角度看,他们对延长员工退休年龄也心存顾虑。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企业将为高龄雇员支付较多的社会保障费用,而无法用较低成本招募更有创造力的新人。有人算了一笔账:现在企业每个月为在职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各项费用,几乎占职工工资的40%至50%。职工每推迟一年退休,企业就得多负担一年这笔费用。你说企业愿不愿意?当然,一些关键岗位上的高级专业人才除外。
正国为这个原因,上海市在2010年出台了柔性退休年龄政策,规定参加本市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和企业需要的其他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如企业工作需要、本人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经本人提出申请,与企业协商一致后,可以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延长退休年龄的自主权在个人和单位,由双方协商决定,能够享受延迟退休的都是有专业特长的人才。抛弃“一刀切”的旧思路,年龄设置有一定的弹性,或许是延长退休年龄的一个好选择。 (董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