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鄱阳湖越变越干迫使渔民转变生存方式
对于“渔船进出、下水捕鱼”的渔民生活,土生土长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畔的谢木兰已经有点陌生。
这名55岁的农家妇女“上岸”从事乌鱼养殖已经有十多年之久。“近年来,鄱阳湖干旱频发,沿湖渔民‘靠湖吃湖’的传统生存方式必须改变。”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谢木兰告诉记者。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说,鄱阳湖正常的枯水期是12月到次年1月,这十年来,枯水期提前了将近一个月,水位也比正常低,对整个湖的生态造成了影响。
持续偏低的水位给湖区的自然和社会生态带来了显著变化。目前,鄱阳湖湿地植被生态系统退化,底栖动物和本土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白鹤等越冬候鸟的生存也面临威胁。
鄱阳湖丰水年份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而今严重“瘦身”。今年年初的枯水时节,一些湖区已经褪变为草洲滩涂,周边渔民无鱼可打,大量渔船在湖滩上搁置,部分地区出现用水困难。
在这一背景下,身为余干县瑞洪镇镇郊村党支部书记的谢木兰带领乡亲们发展水产养殖,被称为村民致富的“领头人”。
但是,像不少民营和个体经济体一样,鄱阳湖畔的水产养殖户要想进一步发展,也面临贷款困难等问题。谢木兰告诉记者,她所在村共有水产养殖户300多户,目前只有70来户贷到了款,作为“领头人”的她,虽然养殖面积有200多亩,在村里算比较大的,也只贷到3万元小额贷款。
“让专业渔民洗脚上岸,由捕捞向养殖转型,还需要补贴、贷款等多方面的支持。”谢木兰说。
谢木兰说,她注意到,年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这让她相信,在新的一年,会有更多的扶持政策出台。
谢木兰说,在两会上,她也要提出这方面的建议。 (胡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