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十年磨一剑
——陕西工会探索独具特色的帮扶之路系列报道之一
工人日报记者 毛浓曦
编者按
十年来,我省工会积极探索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各级工会组织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帮扶力度,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彰显了工会的力量。为全面回顾和总结陕西工会帮扶工作不平凡的十年历程,即日起,《工人日报》和本报连续三天刊发“陕西工会探索独具特色的帮扶之路系列报道”。
2007年元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右二)来到省总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与领取生活救助金的困难职工子女交谈。 本报资料照片
2011年12月20日,陕西南郑县碑坝镇大竹村伤残农民工侯云龙,告别了山上四面透风的老房子,搬进省市县三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联手在山下的公路边给他盖的117平方米新房,坐在轮椅上的他和相依为命的小女儿心中燃起希望和温暖:“总算能弄个小卖部了,女儿上学也比过去方便多了。”
“这种情况,一般救助无济于事,非得搬迁到能做点小生意的地方不可。”陕西省总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原主任王春雷说:“但是,重找地方盖房谈何容易,好在我们的帮扶组织上下贯通,最后募善款、拨资金、找人、找地,三级联手把事办成了。”
十年磨一剑。自2002年9月成立至今,陕西省总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在探索、创新中前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架构、机制,已不断显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转轨中,传统国企面临生死考验。在国企比重畸高、军工及三线企业集中的陕西,三年改革攻坚战,让困难企业浮出水面,各种深层次矛盾显现,社会进入改革“阵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破产、改制企业面越来越大,大量职工下岗失业,许多家庭生活困难。
有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4年,陕西通过各种形式改制、改组的国有小企业达4500多户,占国有中小企业90.3%;扭亏无望的企业则破产关闭,其中国家批准陕西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的64户,涉及职工23.56万人;在此基础上,陕西计划2005—2008年实施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方案,共涉及64户省市属企业,职工总人数12.4万人。
企业破产带来的首要问题是职工失业。2001年,全省城镇“登记”下岗职工达40万人;2002年,城镇“登记”下岗失业人员30多万人。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不忍见闻的凄凉故事。有的吃的是从菜市捡来菜叶,有的过冬烧不起煤炉子,还有一年没见过肉的……
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2003年9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国企改制改组面达到90%以上,同时推出一批困难企业实施产权并购置换。2005年,下岗职工“出中心”,省上将不再拨付基本生活费,而这批人基本是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就业困难群体。
职工之苦,“娘家人”工会心急如焚。2002年7月,时任陕西省委常委、省总主席的郭永平代表全省工会面向全省职工喊出了掷地有声的口号——“有困难,找工会”,要求全省工会履行对职工的“三项承诺”: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没饭吃没衣穿,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的孩子失学,决不让一个困难职工因生活困难发生意外。
实际上,喊出这个口号,工会需要极大的勇气。而落实这个承诺,则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载体:必须面向全省困难职工,以“窗口”的形式救助燃眉之急。但是,面对堪称庞大的困难群体和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窗口”搭成什么样?能不能很快投入运转?人财物如何保障?陕西工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
2002年9月20日,西安市莲湖路临街三间原本普通的房子,忽然变得与众不同。陕西省四大班子都来了领导,为新挂的“陕西省总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揭牌。也是从这天起,各行各业的困难职工闻讯而来,门庭若市,应接不暇……特色独具的陕西工会帮扶事业就从这里迈开步伐。
实际上,筹备数月之前就启动了。当时全国仅有天津成立该机构,其他省只在地级市成立,陕西怎么办?兄弟省市都将机构纳入工会保障部,陕西要不要萧规曹随?这让陕西省总一班决策人反复讨论。
“在社会转型期,困难帮扶将是工会相对长期的工作,陕西困难职工群体又比较大,所以当时我们提出机制创新。”陕西省总常务副主席顾东武回忆。“只有从传统的机构中独立出来,才不至于被淹没,以后才能做大做强。”副主席李向柱说。
尽管钱、房子、人的问题怎么解决都是很大的难题,但富有创新传统的陕西省总这次又迎难而上,在省委的支持下,决策首先在省级工会以及关中5市设立一个新的机构——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尤其是省总的援助中心,不仅肩负着为市、县级的援助(帮扶)中心示范、探路的责任,而且代表省总对全省工会的帮扶工作进行直接指导,中心主任由时任省总副主席的卢其松兼任。这为日后全省帮扶“一盘棋”奠定了基础。
作为直接面对困难职工的窗口,陕西省总面向全省竞聘,为中心选拔爱心和能力兼备的人员。王春雷就是这样从基层直接选拔到副主任岗位上的。“刚成立,三间房子每天拥得满满的。”王春雷说。她至今记得,那年中秋节,家还远在外地,晚上值班接待职工,夜静触景生情,忍不住掉下眼泪。
当年底,全省11个地级市全部成立援助中心。尽管平台是初步搭起,但因其现场救济方便、快捷的特性,对当时大量下岗职工渡过难关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运行仅一年,社会影响超乎预想,新华社以《三间办公室里解决职工万千难题》为题进行了报道。
援助中心应下岗职工大量走向社会而生,因此最初的功能主要是生活救助、职业介绍。但在实践中,中心发现职工的需求远不止这些。陕西省总于是提出新目标:以维权帮扶为主,向困难职工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其各种困难问题都能在此走上解决之途或当即解决。
正是按照这一思路,次年,法律服务与职工信访合署办公,归入援助中心;之后,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应需而立,爱心助学、就业洽谈、法律援助等等则掀起一个个高峰年。“拾遗补缺、救急济难、快捷服务”的工会帮扶因为适应了社会急需,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机构已从当初的省级、部分市发展到全省107个县全部成立了援助中心,并且在乡镇、街道成立120多个工作站。
今天,陕西工会的帮扶系统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生活救助、助学助医、信访接待、法律援助等成熟的服务职能,对困难职工、农民工的各类困难实现了全覆盖。在窗口日常帮扶的同时,中心及时对陈家山矿难、汶川地震、大企业改制等展开专门帮扶,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援助中心已经成为工会的一张亮丽名片,通过这个窗口,工会的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所有来工会的外事团队看了中心后都由衷称赞‘的确实实在在’。”李向柱说。
(三)
十年来,陕西工会帮扶系统救助困难职工369654人(次),发放救助金12678.0861万元;职业介绍331742人次;技能培训91057人次;助学筹措资金11657万元,资助12.94万人次;接待来访职工、农民工86650人次;法律咨询74135人次;法律援助3154人次;信访处理86650人次;“12351”职工维权热线电话47397次,处理热线电话47397次。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在一个西部省份,殊为不易。(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