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走笔
刘辉
乾陵,位于陕西乾县之北,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远眺好似一位睡美人,有人说是武则天。而陵墓中对称的两座阙楼,恰似美人的两个乳房。当地人把它叫做乳峰。
我们拾阶而上,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一对华表。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朝前走几步有一对身形矫健的石马,立于大门两侧。它既有汉石雕的古朴,又有唐浮雕的丰硕,充分体现了大唐的风采和气势。
沿着司马道前行。司马道为青石铺就,古朴而庄严,司马道两旁是一些翼马、石马与牵马人。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对鸵鸟浮雕。在墓地立鸵鸟浮雕,确实有点不可思议。有人说,这对石刻雕凿的是来自外域的鸵鸟,以宣扬唐帝国国势之强盛。还有人说,它并非鸵鸟、亦非朱雀,而是古人所说之“鹄”。将鹄刻于石屏之上,实为古代的射侯,即后人所说的箭靶,说明唐代还保持射礼之制。兴许还怀有一种“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之意图。
司马道上,有些石马的马头已经不见了踪影,唯留下残缺的身体立于石基之上,似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再朝前走,司马道两旁是一些石像——翁仲(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代就被汉人引入中国,当作宫殿的装饰物。但后来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这些石像经过岁月的侵袭已近变得凹凸不平,甚至可以说是粗糙。
在翁仲尽头的左侧是“述圣纪碑”。“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当年黑漆碑面,金粉填字,光彩照人。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而在右侧就是大名鼎鼎的无字碑了。无字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达98.9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
绕过阙楼,是六十一藩臣像。据说,高宗下葬时,有61个藩邦曾派特使前来参加葬礼,武则天来就把这61人刻成石像陪葬。这些真人大小的石人,大部分没有头颅。经过专家考证,这些石像毁于1556年的华县大地震。
继续朝前走,就是陵墓的封土堆了,下面就埋着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和她的丈夫李治。据说,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帝王陵。 (陕煤建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