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22日

陕西工人报工报视线 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

当前版:第A3版:工报视线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工报视线
03

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

——“雷锋精神”大家谈

编者的话

春天来了,大地一片勃勃生机。雷锋,这个熟悉而又温暖的名字,再一次唤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学习热情;“学雷锋”,这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群众性活动,在今天依然展现着时代的魅力。

雷锋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我们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的有效途径,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本报今日刊发的这组文章,对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这个时代课题进行了阐述和诠释,期望以此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特别是各级工会要发挥联系职工群众紧密、组织健全等优势,深入厂矿企业、车间班组、街道社区,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真正让雷锋精神入耳入脑入心。

雷锋是不朽的丰碑,雷锋是永远的榜样。“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共同高唱雷锋之歌,与时代同行,与文明同在!

雷锋精神和铁人精神

50年前,雷锋因为在工作中勤奋努力,在生活中热心助人,成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代名词。同样是50年前,“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意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雷锋”和“铁人”这两个名字,历久弥新,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上。

“雷锋”精神和“铁人”精神来自于两个平凡人的人格升华。50多年来,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深化,但细细思量其实质和核心,实际上各有侧重。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应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社会、奉献他人。它的时代内涵体现在“当代雷锋”郭明义节衣缩食、捐资助学、义务献血的选择中,体现在退休干部杨善洲22年染绿荒丘的信念中,体现在草原医生王万青40多年风雪行医的坚持中,体现在爱心歌手丛飞、山村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优秀大学生洪战辉身上,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而“铁人精神”不仅仅是一个创业时代的缩影,它更集中凸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困难、不懈拼搏的民族气概,是对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的集中概括。“岗位报国、矢志一流、自我超越、求实创新、和谐奉献”这一新时期的“五种精神”,是对铁人精神所体现出的中国工人阶级牢记使命、岗位报国的责任感,勇担重任、矢志一流的使命感,以及不畏困难、超越现实的英雄气概的最好诠释。

然而两者更是相通的,无论是雷锋精神还是铁人精神,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和铁人“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价值取向体现着同样的奉献意识,雷锋“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和铁人“为党分忧、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体现着同样的爱党爱国情怀。我们更应思考,为什么两者会经久不衰、共同化为全民族的精神追求?雷锋和铁人之所以被社会所认可,是因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是时代的模范代表;雷锋精神和铁人精神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他们不仅代表两个人,更代表了整个新中国、整个中华民族的时代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中国在艰苦奋斗中创业、在服务人民中奉献的精神肖像。

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相通,更在于两者是可感可学的,契合普通公民的道德选择与职业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我们所弘扬的雷锋精神是包括爱国、助人、感恩、自强等多个方面的统一整体,铁人精神则体现了爱岗、创业、求实、奉献等等多种内涵。但通俗讲,铁人精神可以理解为立足岗位作贡献,雷锋精神可以理解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两者都是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家庭和社会中可以做到的,它们共同体现着个人的精神品质、社会的文明进步。勤俭节约、低碳环保是学习雷锋精神,当志愿者做义工也是学习雷锋精神,立足做好本职工作是学习铁人精神,热爱祖国也是学习铁人精神。因此,学习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不是一种形式化的运动,而应当成为一种普遍长效的社会风尚。 (弓长)

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既不能概念化,片面地认为就是做好事,也不能时间化,仅限于每年的3月5日,而是要把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爱岗敬业,就是学雷锋。雷锋具有“螺丝钉”精神,虽然换过多种工作,但都做得有声有色。做到了党把他拧在哪里,他就在那里闪闪发光。学雷锋,就要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本职工作岗位最大限度发挥聪明才智,时刻为国分忧,立誓振兴中华。

乐于助人,就是学雷锋。雷锋做的好事数不胜数,但他做好事从不留名,他始终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学雷锋,就要急别人所急,想别人所想,帮别人所需。助人为乐,就是以实际行动转变党风、民风、社会风气。

勤奋好学,就是学雷锋。雷锋赞赏“钉子精神”,在学习上善于“挤”和“钻”,他短暂的一生共做过近20万字的学习心得笔记。学雷锋,就要善于挤时间学习,注重学以致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善于、敢于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问题。

勤俭节约,就是学雷锋。雷锋为别人舍得捐助,对自己却抠得出名。学雷锋,就要面对现实,身体力行,养成勤俭办事的良好习惯,杜绝铺张浪费,反对一切奢靡之风,清正廉洁,抵制腐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刀刃上。

言行一致,就是学雷锋。雷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学雷锋,就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断追求真善美,彻底摒弃假丑恶,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言必行,行必果。

公而忘私,就是学雷锋。雷锋热爱集体,公私分明。学雷锋,就要时常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假如人人都能公而忘私,人类就向和谐社会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学习雷锋,重在发扬雷锋精神。愿我们共同努力,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使人间春风永驻。

(秦东风)

我们离雷锋有多远

有句名言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雷锋的事迹久传不衰,雷锋的名言脍炙人口,雷锋的生命在千千万万人身上延续。不争的事实证明,雷锋的名言是不朽的,雷锋的精神是永恒的。时代永远需要雷锋精神,因为它已不再是英雄个人的特征,而是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凝聚,是我们全民族的宝贵财富。

友善。“惟善以为宝。”“乐道人之善,则天下皆去恶为善。”先哲圣贤的话,是在告诫世人:为善与众行之,为巧与众能之,此善之善者、巧之巧者也。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事,无非是言和行。而与人与事心灵言行的友善,是化解所有矛盾的良好前提。在心理心态上要尽量友善,努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谅解、和睦、协调。所谓时代精神,无非是一代人或几代人言论和行动的总和。从善如流,十三亿人都能像雷锋那样,“一事当前,先替别人着想”,“勿以善小而不为”,并以一贯之,一代新风定会形成并发扬光大。

奉献。1987年版的《新华词典》并没有奉献一词的释义。从简约的人生阅历体味,奉献就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即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所履行的义务和所尽的责任。雷锋精神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奉献还是索取,是衡量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光荣与耻辱的分界。古往今来的事实说明,奉献不仅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更是人生价值的集中体现。正是有了无数甘于奉献社会、乐于奉献人民的仁人志士和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我们的民族才薪火相传,社会才不断进步,生活才芝麻开花节节高。可令人忧虑的是,受商品大潮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少人特别是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抛到了九霄云外,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人生信条,满脑子想的是位子、房子、票子、车子,以权谋私者有之,买官卖官者有之,一切向钱看,为了个人私利,甚至人格官德沦落,极大地制约了反腐倡廉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挫伤了人民群众学雷锋的热情。

今天再次叫响发扬雷锋精神的口号,首先应扪心自问:我们离雷锋有多远? (千河)

雷锋在天安门前停着的摩托车上留影

大美的力量

早在19年前,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就提出:“全体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带头学雷锋,一切为群众着想,做人民的公仆”。当前弘扬雷锋精神,更具有现实针对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能不能密切联系群众,一个重要的检验方法就是看我们在工作中是否真正把雷锋精神落到实处,雷锋精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一种大美的力量。

雷锋精神具有一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人存在的价值所在。德国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如果我确实得到拯救的话,我说需要的是肯定,这种肯定就是信仰。信仰是我的心灵、我的灵魂所需要的”。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看,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精神境界,其最本质的一点就是强调个体要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追求一种精神的不朽和永恒。这种追求能否不朽和永恒,关键就是看能不能为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力量。雷锋精神所倡导的恰恰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个人就能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获得有限生命的不朽价值。雷锋精神所具有的信仰的力量是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只有不断倡导雷锋精神所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诚信问题。

雷锋精神具有一种“力争上游”的青春的力量。雷锋说:“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青春的活力始终荡漾在雷锋精神的核心之中,雷锋用年轻的生命凝造出了一种永远青春的精神。雷锋精神显示的青春的力量是一种乐观的力量,是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艰险永向前、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紧张,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面对这样一种局面,雷锋精神会给我们更多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辛向阳)

湖南雷锋纪念馆前雷锋塑像

制度设计应“正向回馈”

如今,恐怕没有谁否认雷锋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契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根植于心的人性良善。亦因此,它才能在民众中获得持久的共振,引起良性的互动,产生巨大的能量。因而怎么估量雷锋精神的意义,恐怕都不为过。这一点,只要看看雷锋在80后、甚至90后年轻人中拥有的粉丝之众的情形,就能够知其不谬。而且,如今“洋雷锋”越来越多,这证明雷锋精神是跨越国界具有普世价值的宝藏,也证明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确实是时代的需要。尤其在“小悦悦事件”出现之后,社会对于道德的呼唤和讨论空前高涨起来,学习雷锋成了更为普遍的诉求。当然也就证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主张,顺应了民众的意愿。

学习雷锋,不管理论上如何阐述,但说到落脚点,那就是“践行”二字。而要学雷锋见行动,避免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并且从“要我学”升华到“我要学”,就得厘清几个问题。

首先,学雷锋要走出“运动”的误区。这些年来,雷锋时不时见诸报端,但那更具有纪念的性质,或者也说学习,然而水过地皮湿,一阵风之后,又销声匿迹。正如坊间所言:“雷锋叔叔没户口,3月来了4月走”,甚至“5号来了6号走”。当“雷锋”仅仅成了一个符号的时候,为“运动”学习,“运动式”学习,就难以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许有人会说,不知雷锋既不影响毕业升学、仕途亨通,又不左右股市行情、彩票中奖,也和GDP没有关系,但你不

能否认,人的价值取向会对政治经济生活乃至人际关系发生影响。反过来说,漠视以至摒弃了雷锋精神,只会造成信仰的沦丧和秩序的混乱。因而,学习雷锋绝不是权宜之计,绝不是一过即失的“运动”,而要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事情。

其次,领导应成为学习雷锋的中坚。固然,学习雷锋活动,需要部署,需要安排,需要推动,这是各级领导的责任。但这绝不意味着领导可以游离于学习之外,仅仅只是一个“导演”,只要求群众,不要求自己。换言之,领导更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坚。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带头学习雷锋,争做焦裕禄、孔繁森、郭明义式的干部,才能使学习活动深入下去。遗憾的是,现在官场风气和每年中高级领导腐败的情况,都给群众造成很大的困惑,也给学雷锋带来实际的阻力。所以应当在领导干部中,首先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以他们廉洁清明的形象、以他们一心为民的行为感召群众。

再次,不能让学雷锋的群众吃亏。没错,雷锋是“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精神世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能够效仿雷锋,做好事不做坏事,或者愿意“助人”,哪怕达不到“助人为乐”的境界,也应当给予鼓励,亦就是正向回馈。这种机制,是社会弘扬正气、抑制歪风的基础,也是老百姓的道德判断。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尤其在制度设计上,要惠及遵循主流价值理念的人群,不能让他们总是吃亏。否则,就会不利于雷锋精神的弘扬。

以上这些问题,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只能正视,不能绕开。只要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学雷锋活动就会从“号召学”向“自觉学”、“要我学”向“我要学”升华提高。 (雷钟哲)

郭明义身上的雷锋元素

正当我们怀着急切的心情、思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的时候,在雷锋生前工作过的鞍钢,一位带着雷锋元素、刻印着雷锋符号的退伍军人,迎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高举着雷锋的旗帜,一路高歌,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他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郭明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忠诚践行者,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雷锋再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楷模,是当代雷锋。

郭明义身上的雷锋元素具有可持续性。郭明义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先进代表。雷锋高尚品德的集中表现就是无私奉献精神。雷锋出现在和平年代,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的奉献精神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平凡的工作中,在普通的岗位上,一件事一件事去做,一点一滴去奉献。学习雷锋不需要条件,学习雷锋无障碍,雷锋的奉献精神适用于各个行业、各种不同的岗位和任何地方。无论任何人,只要是真心想学习雷锋,都能做到。雷锋的奉献精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计划经济时代,雷锋精神哺育了王杰、欧阳海等流血牺牲的英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哺育出郭明义这样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说明雷锋精神经受了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两个阶段的考验。雷锋精神是伟大的,它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历史条件。同时还形成了社会主义祖国英模良性循环的人才链。

郭明义身上的雷锋元素具有普遍的示范性。郭明义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道德模范,具有光辉榜样的无穷力量。纵观半个世纪以来共和国出现的众多英模,权衡起来,还是郭明义更贴近

雷锋,更贴近时代,堪称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榜样,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和力量。郭明义与雷锋有5个方面的相同点:他们都是学习型的、奋斗型的、敬业型的、奉献型的和理想型的。雷锋是刻苦学习的典范,他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是非常经典的,而郭明义同样是个学习的典范,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科学文化知识。雷锋是艰苦奋斗的典范,而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一家三口居住在40平方米的住宅里,多次谢绝组织的关心,没有调整住房,把方便让给他人。雷锋爱岗敬业,他当过农民、工人、士兵和公务员,在每一个岗位做得都很优秀,而郭明义调动过6个工作岗位,始终尽职尽责,15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每天提前两个小时上班。雷锋无私奉献,走到哪里把好事做到那里,做了一辈子好事,而郭明义坚持17年义务献血50多次,连续140多次为失学儿童捐款共12万多元,资助180多名特困家庭儿童。

郭明义身上的雷锋元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郭明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多元文化的现实社会中,坚定信念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先锋。郭明义与雷锋不同的是,他处在市场经济时代,在不同价值取向的社会里继承、发扬、践行雷锋精神。应该说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比雷锋那个时代更复杂,要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郭明义承载了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价值。郭明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无论是在军营、企业,还是在社会中,始终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日益强盛,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和谐社会展现了无比美好的前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需要千千万万个郭明义。 (卫玉莲)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