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感业寺
文/王永强
又一个春天来了,春风里,去未央看桃花未果,习习清风却送来几声悠远的佛钟。沐着如丝细雨,寻着梆梆的木鱼,穿过凤城八路与朱宏路相交的十字,顺着丰产路走不上几里,就可以望见“大唐感业禅寺”巍峨的山门。
八个经幛般的柱子,和谐地把高大的山门分成一正两偏,藏传佛教的神密氛围与少林禅宗的威武之气一下子被这气势宏壮的山门表达了出来。门两侧丈余高的两头石狮,威严而踞。正中门梁上“大唐感业禅寺”六字,质朴庄严,既有佛家书法的圆融、厚实、淡定,又不失禅家的清灵之气。大门两侧石柱上一副长对:梵刹庄严荣显功德龙天,道场成就妙舍寂光真境。在春天纷纷的雨雾之中,佛语禅词,高悬门上,使人心中凭添了几分空灵的寂静。
跨进大门,两边放生池边的白玉栏杆,洁白干净。池中信徒们放生的鱼儿龟儿,不时浮出池面,吐几个泡泡。池旁一圈翠竹,在春雨中瑟瑟作响,有菩萨仙降的仙乐之美——恍悟观音之普陀不过如此。
走进满月式的拱门,两边厢房比立。院中一圆形大花园,花园中牡丹抽芽如竹笋破土,含苞的如少女出浴,一片勃勃生机。立于牡丹仙子之旁,不禁想起一千五百年前,女皇醉后,命牡丹仙子正月怒放,以显天子气象,仙子不从,女皇大怒,强令如期开放,花开宴后,女皇把女人记仇的本事拿了出来——把牡丹仙子贬于洛阳。久居长安,想长安难见牡丹仙子真容,不想这乡间小庙,竟有如此艳遇!如今女皇已乘白鹤去,牡丹却依旧开于这佛灯经声之中。
花园两侧的僧房前,几丛佛竹,茂盛非常,雨丝中,风声里,沙沙作响,如经声喃喃。
绕过花坛,穿过一溜花墙,进入寺院第三进正院。迎面一架六尺余宽、四尺余高的硕大香炉,远远挡于路中。两侧九尺宽,四尺高的蜡架上,红泪点点,蜡光摇摇。透过袅袅的佛烟,一座蓝色琉璃瓦盖顶的大殿,赫然居于雨雾之中。“大雄宝殿”四字,苍劲有力,仙风道骨中,把北方的雄壮、南方的清秀和谐的聚于一堂。两侧长柱上: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佛音经声唤回苦海迷路人——一幅长联,让人顿时洗脱俗尘。
跨上九级汉白玉台阶,迈过厚重的门槛,殿中九尺余高的数尊大佛显于眼前。三界佛祖端坐于殿正中,神态安祥,合掌闭目,笑对众生。殿堂内,僧众正在做道场。法器顿挫,乐声悠扬,如新春的新茶,甜甜地沁入人厚重的心底。
跨出大殿的门槛,在演静主持的指点下,才知道这迈进迈出庙门都是有讲究的:出庙门前,就要想好往哪边去——往哪边去,就要那只脚先跨过门槛。“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儒佛一家,看来此话不虚。
出得大殿,佛铃悠扬,循声望去,殿角右侧,一五层“三光宝塔”直入云霄。八角塔上,层层塔角,均挂一佛铃。铃随风响,余韵悠长,一下子把人拉到了青藏高原布达拉宫空旷的广场之上。塔,青砖砌成,白灰勾缝,塔基青条石垒起。每块材料显然都是经过精心打磨而成,塔就显得威严而又细腻。塔左立一块七尺余高石碑,碑阳刻:七去八来为宏法,呕心沥血渡有情——弟子们对其恩师宏道大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溢于颜表。碑阴刻: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与我们党的“我们入党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服务,而不要把入党当做升官发财的捷径”之目标,如出一辙。此乃宏道大师对众弟子及世人的告诫与教诲之语。听现任主持静演大师讲,塔中所存,即上代主持宏道大师的舍利是也。
与演静师傅坐于僧房之中,听师傅讲佛:当今世人,自执过拗,被利执而不知,处相争而不觉,为色所迷,为物所役……问师傅佛择修行者乎?师傅云:佛不自外,悟之于心。诸佛世尊,皆出世间。当年女皇想称皇时,也是以她是释迦牟尼转世为籍口,于洛阳建龙门石窟,佛即女皇,女皇即佛……问寺名来历,旁一居士答曰:当年隋炀帝修运河,征高丽,觉得上天降福于已,为感谢上天降如此大事业,故建此寺,名感业寺……
今年的春天,寻访桃花不得,而有幸踏入一代女皇当年孤灯伴影之地,听佛钟经声,品民间香醇,观古史,沐春风,聆听塔角风铃,感细雨涤心尘,顿悟人生真谛,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