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28日
企业新闻
02

“军民结合”迎来陕西时代

说起军工企业,不少人脑子里会立刻浮现出飞机、大炮、导弹等产品,由于保密、技术、资质等原因,国防产业就像蒙着一张神秘的面纱,远离着民众的视线。事实上,不少军工技术早已为民所用,并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数发增雨防雹弹,就可以将一场足以让农田颗粒无收的冰雹灾害消化于无形,航天四院下属的陕西中天火箭公司率先依托军品技术研制的增雨防雹火箭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在2010年西南大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中都曾大放异彩。航天六院依托优势技术开发的卫星式印刷机,占据了国内壁纸设备生产领域70%以上市场份额。我省西飞公司、陕柴重工、陕西电子集团等企业,更是军民结合领域的“老运动员”。

优势突出实力居前

位居中国腹地,远离海岸线和边境线,属战备要地,因此,早在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陕西工业基础的同时,便为陕西的装备制造业打上了军工的烙印。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大小三线建设,西南地区迅速崛起,以军工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一直是陕西最为重要的工业。

关中地区集中了全国八分之一军工科研生产能力,也承担了全国五分之一的高新技术武器研制任务。“十一五”期间,驻陕军工企事业单位加快了军民结合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我省军工单位在民品发展方面已逐步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并且开发了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及民爆产品、新材料及新型元器件等几十类上千种民用产品。

目前在陕军工企事业单位直接投资或参股的各类军民结合生产经营性公司达260户。培育形成一批军工特色明显、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已有近200多种民品实现进口替代,50多种民品成为企业的支柱产品,40多种民品年产值过亿元。省国防科工办主任赵西民介绍,去年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共实现收入1160亿元,同比增长达15%。

突破发展技术是核心

“根据我们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军工企业干民品,一定要依靠企业的核心技术。”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王西万说,“如果只把民品当做企业的一个‘副业’,那将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从前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2010年12月20日,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汽车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由军工科技转民用所引领的先进制造业,承载起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腾飞的梦想。

截至目前,全省系统内共有4个国家级和3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十一五”期间,取得科技成果8000多项。军品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要单位军品科技活动人员、新产品开发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为加快民品发展,军工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一大批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中心和发展平台,改革完善了民品科研开发的管理体制,提高了设备和装备水平,提升了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军民结合产业研发体系,也已由过去单纯的厂、所民品研发平台,向军民结合研发平台与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相结合的研发体系转变。

深度融合政策护航

军民结合产业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尤其可以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块“增量”。当前,全省从事军品科研生产配套的民口企事业单位有200多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产品主要涉及军用车辆、特种新材料、航空配套设备、专用电机电器设备、军工电子产品等,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但是正如赵正永省长指出的,与具备的优势条件相比,与我们万亿元的经济总量相比,与其他一些省市区相比,作为军工大省,我省军工产品的省内配套率还比较低,军民结合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军工经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还很有限。

根据中央和省上的要求,国防工办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保障“十二五”目标的实现。赵西民介绍说,我省将调整充实军民融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将有关厅局和地市吸纳进来,深化与军工集团的战略合作,形成合力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设立省级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以每年投入不低于1亿元的规模支持军民结合重大项目。”“中央在陕军工单位实施的军转民和军民结合重点项目,视同招商引资项目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新设立新迁入的军工总部企业建设或者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给予财政补助,并享受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实行为期五年的税收增量反退。”这些政策倾斜无疑为军民结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根据《陕西省军民结合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我省将做大做强民用航空、民用航天、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特种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300家军民结合创新型企业,全省民口军品配套单位达到300家以上,实现军民结合产业三大基地和七个园区集群发展。到“十二五”末,全省军民结合产业总收入达到3500亿元,将我省建成军工强省、军民融合大省。

本报记者 刘楠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