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09日
综合新闻
02

爱心不“打表” 每天都是雷锋日

雷锋车队的成员经常会去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孩子们

一次打车的偶然攀谈,司机告诉记者,西安出租车行业的先进性,主要区别在“顶灯的帽子上”。驾驶员表现突出,在行业先进评选中被选为行业大使,行业最佳形象大使的“帽子”就会从蓝色升级成红色,而在为数不多的“红色帽子里”,雷锋车队无疑是优秀者中的佼佼者。

近日,记者走访了西安市出租汽车总公司雷锋车队,司机们乐观热情的服务态度,充盈在一天的采访过程中。他们用自己默默的行动宣扬着爱心不“打表”,每天都是雷锋日的理念。

改变人们对的哥偏见

“无论看旅行攻略还是听朋友口口相传,西安出租车都是出了名的难打。出租车司机不是甩客,就是找各种理由拒载,而且不怕投诉!尤其是机场打车,宰客很厉害!”在网上流传甚广的对西安出租印象,曾让不少游客望而生畏。让群众对出租车司机多一些理解,这是当时创建车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西安市出租汽车总公司,曾涌现出不少感人的事迹。可雷锋车队队长胡永胜对此并不满足:“这些事情都是一个个点,难以形成一个较大范围的整体效应。我们考虑,如何把这些点集中起来,带动身边的人,做雷锋式的驾驶员,带动公司甚至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就这样,雷锋车队于2004年8月5日正式成立。从33辆出租车起步,发展到现在车辆总数232辆,驾驶员450多人的规模。

“车队刚成立,遇到了不少尴尬事。起初,许多人不认可我们的做法,认为雷锋车队就是作秀,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甚至有的乘客说,雷锋精神就是为人民服务,那坐车就不应该掏钱。怎么办?一笑了之呗。”这个爱说爱笑、精通十几种方言的中年男人是雷锋车队的副队长王志忠,也是车队的“元老级”司机之一。假如公司做个乘客最喜爱驾驶员的评选,他绝对是首选。

免费乘车对王志忠来说绝对不算大事,但是,来自同行的冷嘲热讽却常常让他受不了。“在火车站,大家都在上下客,有些司机遇到不好拉的座,就很嘲讽地指指排在后面的我们,说那是雷锋车队,你们去坐他们的车,那车不拒载。”

“受了委屈怎么办?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我相信雷锋精神是永存的。”说起车队,王志忠脸上总有难以掩饰的自豪感:“自从有了雷锋车队,献爱心、做好事的各种形式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就是品牌效应,引领作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车队实行淘汰管理制度,在确保一定数量的前提下,淘汰不合格的车辆人员,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保障车队的先进性,践行了营造温馨、传播文明、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宗旨。

爱好“管闲事”的“夫妻雷锋车”

看到别人有困难就要一帮到底,井晓华夫妇经营的“夫妻雷锋车”总会让大家感觉到,“雷锋”其实就在你我的身边。

2月9日凌晨,西安北郊石化大道一条清冷的小巷子里,传来急切的呼喊声。“媳妇要生娃了,求求哪位好心的司机给拉一下吧!”因为巷子太窄,车辆进出不方便,加上孕妇情况不明,好几辆出租车踩一脚油门就开远了。“生孩子的事,不能等啊!”井晓华听见呼救声,来不及多想便将车开进巷子,停在楼道口,方便孕妇上车。好容易把车倒出了巷子,后座上孕妇疼痛的叫喊声此起彼伏,仿佛就是对井晓华说:“再快点、再快点!”井晓华将车开得飞快,红灯,顾不上了,闯!堵车,管不了了,走人行道!

孕妇羊水破了!孕妇丈夫的眼里写满了焦急,井晓华把车里的暖风开到最大,并将外套脱下盖在产妇身上,以防产妇着凉。十几分钟,就像过了十几个小时一样,终于到了医院,井晓华赶紧与孕妇的丈夫去急救室找医生。就在医生护士抬着担架跑到出租车前时,迫不及待来到人世间的孩子已经出世,哇哇大哭。

直到孕妇和婴儿都安全了,井晓华才稍微舒了一口气。可是后座上满是羊水和血水,味道很刺鼻,洗车、换座套,直到中午她才打扫干净。送孕妇的路程不过十几分钟,但对井晓华来说,却要耽搁大半天的营运时间。起早贪黑开出租,谁不想多赚点钱,但对井晓华来说,赚钱不是第一目标,让需要帮助的人享受雷锋车队的温暖,让车队这块招牌永远鲜亮,才是她最大的快乐和追求。

谈话中井晓华一直强调:“刚好是我遇上了,换别人也肯定会这么干。”井晓华的丈夫也是出租车司机,夫妻二人在自己的雷锋车上比赛着做好事。“我和老公黑白倒班,每次回家,街坊邻居都会亲切地跟我打招呼说‘咱的雷锋回来了’,更多的时候,管理人员都不收我交的停车费,说雷锋的钱不能收。”说到这里,她的脸上堆满了笑容,看起来那么自豪。井晓华告诉记者,经常做好事,人就会特别高兴,每天心情都很好。

流动的文明窗口

“当我们开始抱怨社会的冷漠,却忘了反思自己身体的温度。”驾驶员李文和的开场白简单直白。第一年没争取上雷锋车队的名额,让老李整整郁闷了一年时间。在营运过程中,把助人为乐视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自然举动,老李在2005年终于如愿以偿融入了这个集体。

用小事感染身边的每个乘客,是李文和最简单的愿望。记得去年三伏天,他开车路过西华门省中医医院,两个80多岁的老人站在大门口,晃晃悠悠拦车。李文和把车停在路边,刚准备扶老人上车,旁边两个年轻人动作麻利地拉开门坐了进来,说要到钟楼。李文和跟俩年轻人说:“钟楼近近的,你们走两步吧。你们回头看一下,大热天人家老人挡个车不容易,我得拉人家啊。”两个年轻人回头看一看,很不好意思地把车让给了老人。

每次有乘客上车,在询问乘客要去的地方,李文和脑海里首先反映出的是最近、最快路线,以方便乘客在最短时间到达目的地,几十年的驾驶经验让他成了车队里的“活地图”。“堵车不堵心”,很多司机都应该做到这点。李文和说,“碰到堵车要及时引导乘客呢,赚钱不是第一目标,做好服务才是真追求。”

一句话,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四位侃侃而谈的司机里,来自河南三门峡的韦政华,显得有点腼腆。2001年初来西安打工,韦政华什么特长也没有,便找了个饭店学炒菜,两口子辛辛苦苦攒了6万5千元,买了一辆车,加入了西汽公司。2009年,韦政华加入雷锋车队,他认为不论从资历还是做过的好人好事上,自己都还是个“新人”。从韦政华平静的神态中,丝毫觉察不出,他在不久前才挽救了一名乘客的生命。面对采访,他觉得有些惊讶,“就是很本能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说的。”

3月5日,韦政华驱车至凤城五路,打算给车买点小配件,刚准备掉头,就遇到一起交通事故。在围观的人群里,挤出一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他捂着头,厚厚的卫生纸都被血迹湿透了。韦政华停稳车,一把把小伙子拉到车上,就要送去医院。可这一善举却把小伙子吓了一跳,说到这里,韦政华尴尬地笑了笑:“当时只想着送他去医院赶紧止血,没想那么多。”到了最近的医院,他陪着小伙子挂号,做CT,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关系,小伙子在医院里很紧张。他便安慰小伙子说,在你家人没来之前,我就是你的家人。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小伙子的家人赶到,还没来得及致谢,韦政华默默离开了。后来,家属为表示感谢,非要给他送去几千元现金答谢,韦政华坚决不要。他腼腆地说:“西安这个城市给予了我很多东西,所以想尽自己的一点能力回报这里,每天拉完乘客,听到他们回馈的那一声‘谢谢’,心里就会很知足。”

坚持标准优质服务,雷锋车队多年来如一日,广为传扬雷锋精神是他们每个人心中的信念和标准。他们把为老、弱、病、残、孕、幼等特殊困难乘客提供“无陪伴”乘车服务作为最基本的服务。几年来,“雷锋车队”受到的表彰和媒体采访,记满了胡永胜十来个笔记本。与奖励机制无关,与利益得失无关,“帮助他人,是人的一种本能”。

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只是因为一句对得起自己的心;而他们的影响力,汇聚成整个社会向善的动力。

本报记者 刘楠 实习生 汪文娟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