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25日
企业新闻
02

给残疾人撑起一片就业的天空

“每个月工资就只有1200元吗?”“根据工作的成绩和工作量还能相应有些提升。”“管饭吗?”“管中午饭。”这看似简单的对话却是两位聋哑人用手语所做的交流。应聘者陈聪是西安某所残疾人技能培训学校刚刚毕业的学生,面对眼前的这位招聘者,陈聪不禁显得有些紧张,脸涨得通红。而在两人用手语不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招聘者脸上生动的表情和亲切的微笑,使陈聪的心情放松了不少,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这位亲切的招聘者,旁边的人都叫她梅姐,是西安西郊一家制衣厂的人事管理人员。厂里目前要招聘1名会手语的人事管理人员以及6名肢体轻度残疾或聋哑残障人士从事服装设计和服装熨烫等工作。梅姐满面微笑用手语告诉记者:“虽然和正常人相比我们有一些生理上的欠缺,但是我相信用我们的努力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记者从西安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了解到,西安目前有残疾人35万人左右。残疾人享有法律赋予的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等权利。按照《西安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办法》,用人单位应按本单位上年度职工平均人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若安排的就业残疾人数未达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需按实际差额人数和本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计算,每年向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但是在现实中有不少企业宁愿选择缴纳保障金也不愿安排残疾人进入企业。很多企业在招聘残疾人时,同样的岗位,提供的工资却比普通职工少了不少,使得残疾人一进企业就面临“同工不同酬”的尴尬。更有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将残疾人工资仅仅放在工资最低标准上,让残疾人“知难而退”。究其原因,西安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坦言,许多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纳残疾人,即使愿意招聘残疾人,但能够适合他们的岗位并不多。

虽然有些企业对残疾人显得十分“苛刻”,但是还有一部分企业在安置残疾人工作上起着积极作用。地处西安未央区二府庄的华亚电子公司,是知名的残疾人企业。公司目前有职工104人,其中残疾职工64名。在这里实现就业的残疾员工不但工资高于社会残疾人平均工资,而且公司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此外还有学历补贴、午餐补贴、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等19项补贴。公司每年还会从残疾技工中选出一批技师和高级技工,每个月都有相应的奖励。走进公司的生产车间,除了机械装配时所发出的声音外,周围显得很安静。在车间中从事焊接、装配工作的工人绝大多数都是聋哑人。看着他们的眼神,每一个焊点,每接一根线都显得格外认真,手下的动作也非常麻利,一点也不亚于正常工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康伟钦说:“明年公司所纳入的残疾职工将要超过一百人,他们虽然在听、说上或是肢体活动上有些障碍,但是在工作上他们却显得更加认真,也更让人放心。”

像这样的福利企业,西安市目前共有112户,可给残疾人提供近5000工作岗位,但是和残疾人数量与求职需求相比,却仍显得凤毛麟角。据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残疾人就业,这些年西安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向用人单位推荐残疾人就业8000余人次,有2500余人通过推荐上岗就业。西安市还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残疾人免费促进就业招聘会的方式来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并积极拓宽残疾人就业门路,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在东门外不远处,有一家店铺去年11月开始营业,商店里有十字绣、手工编织草鞋、珠串等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这是西安市碑林区打造的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店里所销售的手工制品均由残疾人制作,而在示范基地免费帮残疾人进行销售。今年,西安市还将加大建设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扶持力度,全年将建20个,每个扶持资金在3万到5万元。

李红燕是一名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因儿时患小儿麻痹导致行动不方便。今年32岁的她,做过仓库保管员、停车收费员、餐厅后厨的帮厨等多项工作。“很多工作不是老板觉得你能干给你的,更多的有一种怜悯的态度在里面,实际上也是对残疾人的一种不信任。”李红燕说。现在她在三民村的一个社区开了一家裁缝店,虽然收益不是很多,但也能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李红燕笑着说:“现在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养活自己觉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只要能够胜任,我们都会尽全力工作,希望社会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平等的就业平台。”

本报记者 王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