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西多举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眼下,陕西老腔、皮影、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这些民间工艺资源或多或少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民间工艺形态正在迅速流失或濒临灭绝,许多民间传统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近年来,陕西省不断加大政策力度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签订保护责任书 确保经费落实到位
说起陕西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如数家珍:“我们省的省级以上项目要在非遗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制订了五年保护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从2007年开始,还要与项目保护单位签订保护责任书,确保专项经费落实到位、发挥效益。”
2008年起,每年省财政给每个省级传承人补助4000元用于传习活动。为规范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省文化厅还施行了代表性传承人考核制度。
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
近年来,省文化厅先后支持民营企业家建设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大唐西市、汉中陕南民俗博物院、洛川民俗博物馆等,同时,支持凤翔县六营村(泥塑)、华县梁堡村(皮影)、耀州窑文化生态区、澄城尧头陶瓷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色村从保护、利用的角度建立文化生态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生产经营。
去年6月,省文化厅还命名了“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等25个单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这是我们在非遗保护方式方法上的探索和尝试。我们根据项目的不同类型,分别采取诸如记录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展示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不同保护方式,从而推进深入保护。”蒋惠莉说。
注重宣传展示 打造陕西品牌项目
“我们通过不断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来宣传非遗保护的成果,每年在文化遗产日期间都组织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展演,让大家通过活生生的展览或者展示活动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蒋惠莉介绍道,省文化厅通过各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与参与,利用参加上海世博会、第十五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和组织“文化遗产日”、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活动,以及赴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等,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宣传展示西安鼓乐、安塞剪纸、马勺脸谱、凤翔木版年画、西秦刺绣、户县农民画、绥德石雕、华县皮影、凤翔泥塑、安塞腰鼓等项目,打造我省的品牌项目。“我们要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了解咱们陕西丰富多样的文化”。
6月9日,省文化厅正式向社会公布了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1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27个。蒋惠莉表示,我省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本报记者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