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国百万吨矿井先锋队目标奋进
——陕西陕煤澄合矿业公司王村斜井发展纪实
这是一座几经波折而悄然竣工的矿井新秀。
这是一颗含苞待放,历创辉煌的渭北明珠。
这是一座以安全、质量、标准为基准,践行“五精管理”,屹立在陕西渭北高原“黑腰带”上的现代化样板矿井——陕西陕煤澄合矿业公司王村斜井。
王村斜井是澄合矿业公司的主力矿井之一。现有职工1440人。自2002年10月建成投产以来,通过两次大的技改扩能,原煤产量从30万吨,提升到现在的120万吨,年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1.48万元提升到目前的9万余元,实现了煤炭生产机械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生产控制数字化,建成澄合矿区第一个现代化矿井,成为澄合建设时间最短,投入资金最少,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矿井。
近年来,王村斜井党政一班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确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一切为了矿井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群众,积极探索适合矿井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新载体、新方法,倾力打造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安全和谐的现代化煤炭企业,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赫的成绩。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煤矿、中国煤炭工业企业文化示范矿、中国煤炭工业五精管理样板矿;陕煤化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安全生产先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渭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创新安全管理机制 增添安全砝码
安全是煤矿生产的重中之重。如何扎实抓好矿井安全生产工作,是王村斜井党政一班人始终坚守的核心任务。
该矿始终坚持“安全第一”思想不动摇,以创建安全高效现代化煤矿为基准,把各项工作建立在牢固的安全基础上。
创新安全管理办法,构建“闭环”管理体系。该矿把管理作为精品工程来打造,形成了“一枝独秀”的GSFP人本精细化管理模式。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以全要素精准确认、全过程闭环管控、全时空实时监管、全周期质量管理、全方位教育培训、全覆盖管理考核为内容的“六全”安全管理体系。在“责任铭记心中,标准贯穿始终”安全理念的指导下,广大职工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了个人零违章、操作零失误、设备零故障、现场零隐患、质量零缺陷、监管零漏洞的“六零”管理目标,创造了矿井连续安全运行1450天的纪录。在全员齐抓共管,消除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归纳推出了以必须坚决杜绝的行为红线管理、必须严格禁止的“三违”行为、必须立即整改的安全隐患、必须准确辨识的安全隐患、必须自觉防止的习惯性“三违”行为、必须认真执行的确认项目为内容的“六必须”管理体系和“一班六组”三违帮教法,提高了干部职工安全防控意识,有效地促进了矿井和谐发展。
严格落实责任制度,提升管理干部执行力。该矿结合矿井实际,积极推行“五定”走动管理,即:定人员、定次数、定线路、定任务、定落实。矿井各级管理干部带班下井,必须持菜单式“一卡三表”,在自己所辖范围内进行全天候巡查,做到人动卡动表随行,双向签字,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对于现场不能及时处理的安全隐患,由井口信息站及时安排人员进行处理,并采用飞信传达方式,发送给管理干部,及时提醒职工注意,实现了每两天对矿井所有区域闭环式循环检查、对各类隐患及时追踪、现场管理无死角、薄弱点段无缺漏的优质管理。“五定”走动管理的推行,使该矿安全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各级领导的青睐和肯定,被周边众多矿井学习和推广。
质量标准化工作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安全基础。近年来,该矿始终坚持把安全质量标准化作为事关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作为煤矿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所在和强根固本的根本途径,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从2010年开始,该矿建立健全了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办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八”字建设标准,印制了《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准则》,在全矿实施动态达标检查,认真执行精品线路、精品系统、精品硐室、精品工作面等质量考核制度,有效增强了职工的安全质量标准化责任意识,让职工形成了“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放心事、交标准班”的良好工作习惯,同时也创建出了二采回风、中央变电所、5216工作面、5220工作面等一大批精品工程。此外,该矿还结合干部走动式管理体系,在全矿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活动。通过坚持隐患排查,不断加大矿井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确保采、掘、机、通、运、防治水等专业系统设施合理、完善可靠,真正做到夯实安全基础,防患于未然。
创新培训手段 提升职工素质
职工业务水平和技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发展水平。
近年来,该矿在确保安全发展的基础上,把职工业务技能提升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创新培训模式,把培训作为职工最好的福利真正落到实处。每年年初确定总体培训计划,以“三学”大讲堂为主要形式,以开展干部“每日两题”、职工“三个一”学习活动为载体,坚持全员全方位培训工作不间断,使技术培训、安全培训、党建培训覆盖全体干部职工,不断增强职工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矿井快速发展的需求。
日常教育坚持不断线。该矿把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结合矿井实际,在每日的班前会上组织干部学习两题,组织职工学习一题,以“积小成多”的观念逐步提升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为使日常培训取得实效,该矿严格执行日常培训考核制,对干部和职工每月分别进行一次集中考试,按照成绩对优秀的班组和个人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有效地提高了干部职工学习业务知识的积极性。
专业培训现场显活力。该矿本着“重技能、重操作、重实用、求实效”的原则,以提高操作人员现场工作的基本技能为重点,坚持做到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安全业务培训与新技术培训相结合,全面加强职工技能培训的科学化,并结合实际进一步增强岗前培训、班前培训、现场培训和重点人员、关键岗位、特殊工种培训的时效性。该矿还通过开展王斜榜样达人秀技能比赛、现场操作展示、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职工学技术、学业务、学知识的积极性,提高职工的实践操作技能。
校企联合夯实技术基础。该矿为了使职工能够及时的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积极开展以学政治、学管理、学业务为主要内容的“三学四讲”大学堂活动,聘请高等院校教授,从不同层面对职工讲授知识,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业务素质。与高校联合共同研讨矿井安全生产新技术,5#煤、10#煤联合开采防治水技术、大断面锚网索支护等技术的研讨,给该矿培养了优秀的技术人才,也很好的解决了矿井发展的难题。
另外,该矿已投入430多万元给基层区队配备多媒体培训系统,从信息化教育上,进一步加强了培训质量。
科技创新提升安全水平
企业要做强做大做优,本质上靠的是科技进步,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竞争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煤炭企业更要依靠科技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和安全持续发展的动力。
王村斜井紧紧围绕本质安全型矿井和数字化矿井建设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矿,人才强企”战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力度,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为重点,着力解决安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积累了各种矿井灾害的防治技术和经验。
自2006年以来,该矿逐步对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先后投入1.5亿元,对主皮带斜井、运输系统、生产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采掘机械化和数字化矿山等进行建设和更新改造,促进了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带动了矿井的快速发展。累计投入了680万元对11个监测监控系统进行了集成,实现了安全信息和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集中管理,在地面和井下主要生产区域安装了检测仪,光缆线路覆盖了井下主要巷道,形成了千兆工业光纤冗余环网,大大提升了矿井安全装备水平。2009年被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列为首批数字化建设矿井,步入了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行列,成为澄合矿业公司主力生产矿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该矿始终把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提升矿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先后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围绕5#煤、10#煤联合开采防治水技术,10#煤上综采论证,大断面锚网索支护,岩巷综掘技术,采煤机、掘进机、皮带煤溜、液压支架维护检修等重大课题进行科研攻关,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多煤层开采防治水科研项目,被集团公司和澄合公司分别评为科学进步一等奖。另外,该矿为了鼓动全员创新,成立了创新领导小组,下发了《王村斜井创新项目考核办法》,建立了全员创新创效体系,每月对职工的创新成果进行一次统计和鉴定,并根据创新成果的科技含量、推广价值、贡献大小等方面,定期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优秀成果,给予表彰奖励,增强职工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少荣采煤机工作溜互锁装置、杨军风门闭锁装置、力超传感器吊挂、文兴隔爆加水器等12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在矿井安全生产中得到广泛引用,为现代化矿井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文化引领促进矿井和谐发展
在矿井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规律对矿井的经营活动产生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实际上,还有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矿井发展的导向作用更加持久、更加深远、更加根深蒂固,这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在艰难起步、转型升级的伟大进军中,王村斜井党政一班人始终高擎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旗帜,在实践中不断淘洗和丰润,逐步形成了以人本、精细、优质为内涵的“精进”文化。矿井适时制定发展愿景、管理要求和制度规范,编印企业文化手册,悬挂大量文化看板,促进了企业文化与职工理念深度融合与认同,形成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构建了符合矿井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评价体系,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以基本功建设为重点,认真实施“三基九力”训练,着力建设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在坚持职工“三个一”和干部“两个一”活动、集中专项培训、技术比武、拜师学技、业务技能考核等工作的同时,在全矿范围内全力推行岗位作业指导书制度,着力岗位达标,努力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成长型岗位。组织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编制了《岗位作业指导书》,修订了《手指口述》、《岗位描述》文本,开展了多场次岗位描述和手指口述竞赛,全力推动岗位作业指导书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
以创新创造为重点,积极开展“英雄行动”,努力形成全员创新创造良好局面。修订完善了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在坚持校企联手积极引进新技术的基础上,围绕安全生产、节能降耗、设备维护等,大力开展全员创新创效活动,推动了“精优作业法”精炼活动、“精英品牌要素”提炼行动和“创纪录”合练行动迅速催生硕果。
以提升岗位价值为重点,扎实抓好毫米、秒、克、厘管理,着力打开岗位提升的空间。制定了比较科学合理的五精示范岗标准和激励机制,以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为基本要求,在主付绞、地质测量、通风测尘等岗位稳步推行“毫米、秒、克、厘”管理,30多个推行“毫米、秒、克、厘”管理的岗位工作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确立了24个“五精”管理示范岗,建立了考核办法,设计了科学合理的作业分析图表,定期进行分析,工作质量和程序不断优化。
注重人文关怀 实施民生工程
矿井发展必须依靠职工,矿井发展成果也应当由职工共享。如何让职工快乐工作、体面生活?这是该矿党政主要领导一直在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以人为本,成果共享”是王村斜井人文文化的主旨要义,把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作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近两年来,该矿在企业经营形式逐步好转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工资成本在制造成本中所占比例,并加大民生工程资金投入,改善矿区环境,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由2003年的1.48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9.8万元。先后投资改造了职工书屋,购置企业管理、团队建设等专家系列讲座光碟30余套、图书万余册,开办了“三学四讲”大讲堂,多次聘请李演珍等专家学者来矿进行授课;建设了高标准的单身公寓楼,实行宾馆化管理,全补贴入住;职工食堂24小时供餐,职工每人每月补助300元餐费;洗衣车间全天值班,职工随时可以换取干净衣服;建设了健身娱乐等文体场所,每年组织开展拔河比赛、象棋大赛、书画展、手工艺品展和“平安杯”篮球赛等文体活动,陶冶身心,活跃生活,使职工实实在在体会到在王村斜井工作的幸福和荣耀。
风雨十五载,展翅正当时。面对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王村斜井干部职工正在以时不我待、加压奋进、创先争优的精神状态,务实进取,向全国百万吨矿井先锋队和全国一流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现代化矿井目标迈进。
(张晓军 马永奎)
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
中煤政研会领导在充灯房听取职工岗位描述
慰问困难职工
王斜达人秀活动_职工蒙眼摸螺丝报型号
职工书屋
井下大巷
矿区救护队应急演练
井下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