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7月06日
观察
04

一次惊心动魄的思想探险

——读《燃灯者》

如今想读一本好书都难,几乎成为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你得具备一副“火眼金睛”,要能从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沙里淘金”,甄选出你心仪且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回想这几年的阅读经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最近有幸读到旅法人文学者赵越胜先生的《燃灯者》,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精神领域的“思想探险”。

《燃灯者》一书包含两篇文章,一篇是《辅成先生》,一篇是《聊与梅花分夜永》。前者讲述了作者与伦理学大师周辅成先生三十年交往的师生情谊。后者记录了周辅成先生的生平和主要著作。正如该书封面推介所写的那样,《燃灯者》再现了一代大师的风骨与情怀,记录了两代学人精神相续的心灵史诗。这本书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周辅成先生作为“燃灯者”“鹤衣散影”的高贵姿态,同时也为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

《燃灯者》是思想与文字非同寻常绝妙的结合。赵越胜是一个学者,但是他的文笔足以让那些自诩为“大师”的专业作家羞愧不已。赵越胜的文字简洁明快、不加修饰,但读来却有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学者常以思想深刻见长,很少有人能像赵越胜这样“举重若轻、大巧若拙”,以一种文字的美来阐释那高深的思想。你比如作者写自己与好友迎接一九七六年新年的那段文字(见该书第26页)客观、平静,但读来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让人若有所思。这启示我们:做文不一定非得要言语煽情,平静的叙述同样可以打动人心。

与其他回忆师生情谊的书籍相比,《燃灯者》一书最具价值之处在于作者除了回忆其与周辅成的师生交往外,还大篇幅地穿插介绍了周辅成的学术思想。1962年9月9日,周辅成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希腊伦理思想的来源与发展线索》一文,对“和谐”问题进行阐述,引起毛泽东的关注,毛泽东不仅自己阅读了这篇文章,还批示给刘少奇阅读。这个细节足以说明周辅成学术思想的价值。

阅读《燃灯者》一书,除感慨周辅成与赵越胜的师生友谊及他们之间的心灵相契和精神交往外,我更关注的是周辅成先生的那些体现出独立人格、自由情怀与风骨气节的“高谈阔论”。你比如:作者问周先生莎翁和哲学有何关系,先生答:“莎士比亚的戏全谈人生哲学,比哲学家高明得多。先生又说,一等的天才搞文学,把哲学也讲透了,像莎士比亚、歌德、席勒。二等的天才直接搞哲学,像康德、黑格尔,年轻时也作诗,做不成只得回到概念里。三等的天才只写小说了,像福楼拜。说罢大笑,又补充说,我这是谈天才。而我们这些读书人至多是人才而已。若不用功,就是蠢材。”

“人,如果不是语出自丹田,谁愿意老是听你只是喉管发出的声音。”正是因为语出丹田、心坎,周辅成先生说出的话才如金石之音,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四十年了,中国读书人吃尽苦头,前三十年是唾面自干,自我羞辱。后十年开始想做出点人样子来,给斯文挣回面子。我活不了几年了,再不能任人家拎着脖子耍来耍去了。我读了一辈子康德的伦理学,精义是什么?是‘批判精神’,其实批判精神只是康德哲学的工具,康德哲学的中心是‘人是目的’。评判一个国家、政府好不好,就要看它是否把人当作目的。凡讲基本人权,讲人性的政府,即使有点错误,也可以挽救,而凡是无视人权,挑动人的仇恨,残害人的精神活动的政府,即使它做了一两件留名历史的大事,也仍然是坏政府。”(见该书第103页)

读这样的文字,惊心动魄而又大梦初醒。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读书?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借用书中周辅成先生的一句话:“读书思考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沦为奴隶而不知”。 □史飞翔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