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17日

陕西工人报工报视线 昨日焊接状元 今日蓝领专家 做合格的新时代工人 心系玉树 真情铭记

当前版:第A3版:工报视线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工报视线
03

昨日焊接状元 今日蓝领专家

——记西北电建一公司焊接培训中心教师李红霞

七月流火,热浪滚滚。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西北电建一公司焊接培训中心,清脆的爆竹响起。随着红色面纱掀开,“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的匾牌展现在眼前。它标志着该中心以往的业绩与辉煌实力得到了全国总工会的肯定和认可。

兴奋欢笑鼓掌的人群中,一张洋溢着喜悦的熟悉笑脸映入记者的镜头。与21年前相比,她的笑容在成熟与淡定中依然那么自然、从容。她就是李红霞,焊接中心的教师,昔日的焊接女状元。

奖杯:来之不易

隆重的揭牌仪式后,记者见了这位昔日的女状元。

记者的镜头第一次聚焦李红霞,是在21年前的1991年8月10日。西安东郊陕西电力设备厂,陕西焊工比武大赛颁奖会上,摘得桂冠的竟是一位小姑娘。镜头中怀抱奖杯的她,从容走下主席台时笑容灿烂如花,周围是羡慕的人群和热烈的掌声。记者启动快门,这一瞬间被永久记录定格。

再一次说起当年的获奖情形,李红霞很感慨。当年她才21岁,参加工作第4个年头。那是她第一次参加比赛,而且是全省焊工技术比武。紧张、兴奋加上饮食不适,还没开赛就生病了。赛前医生给她推了半支葡萄糖,不知什么原因她就眩晕了。所有的人都劝她不要参赛了,但她想既然来了,不上场很不心甘。李红霞说:“4个小时比赛结束后,我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参赛工具都是同伴们帮着收拾的,当时根本没想到能拿第一名,获奖也许是运气。”

电焊,是电站建设的核心技术,焊工,特别是高压焊工就是电建施工单位的宝贝。高压焊工由于其工艺要求高,连续作业时间长,聪明、心细、体力好,是对高压焊工的起码要求。因此,在电建施工现场,一名合格的高压焊工,往往要经过多方面锤炼、培训才能培养成。合格的女高压焊工更是凤毛麟角!

1970年出生的李红霞,父亲搞了多年焊接工作,是公司焊接队队长。父亲关于焊接的点点滴滴,熏陶着她。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她参加工作就从事焊接工作,而且一干就是11年。她说,刚参加工作就到了公司承建的湖南岳阳电厂建设工地,是锅炉工地焊接班的一员。当时锅炉钢架上没有厕所,初次上炉子焊接,水也不敢多喝,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停下来时,腰都直不起来,在钢架平台上直掉眼泪。她说:“那时,好多次都想打退堂鼓。”

李红霞说,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配合焊接工作的钳工的奉献精神给了她鼓励。在深圳妈湾工程焊接水冷壁底部供水管时,焊口不好对,钳工一边用倒链拉,一边用肩膀扛,几天下来,两位钳工工友肩膀血印都粘住了工作服。每次工作时上不去架子,钳工就让她踩着肩膀上。回想起这些,李红霞很激动,我逐渐爱上焊接,我没有理由焊不好!每次精心焊完一个口,我总是要用钢丝刷刷掉药皮,确保内在质量的同时,确保外在工艺美观。李红霞说:“我要保证我焊过的口从不返工,这样才对得起钳工。”就这样,李红霞练就了一手好手艺,钳工们都乐意和她配合,大伙亲切地称她“美焊花”。

从进焊接班头一天起,她就细心观察发现每个人的技术优点,虚心请教,不懂就问,处处留意学习。对自己完成的焊接点,不仅力求内在质量的完美,而且追求外观工艺的漂亮,做到无任何小的瑕疵。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焊接的痴迷,使她在宿舍、在食堂、在下班途中,在家里,脑子里都充满着材料、工艺、焊点林林总总。慢慢地,手中的焊枪不再是工具,而是运用灵活、自如的身体一部分。渐渐地,心、眼、手的配合更加协调了,能做到心到眼到手到。

结婚生子,有了小家庭的拖累,不少年轻的女工安于养娃顾家,心思用在工作上少了。红霞没有这样,她努力在家庭和工作两者间寻找平衡点。一如既往地力求手里的活儿精益求精,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对焊接工作的要求随之提高,不学习、不钻研,肯定落后。而争强好胜的她,绝不肯落后同事。为此在安装工地,上班去得早的是她,下班走得晚的是她。寄托在幼儿园的女儿,更多的时候是被工友接走的,她下班回去经常满院子找娃,家庭、工作两者的平衡点被打破,倾斜更多的还是工作。

努力加刻苦,她的活儿漂亮、利索,不仅工友们佩服,就连老外,华能深圳妈湾电厂工地上的英国专家,也是赞不绝口。一次,这位负责安装焊接质量的专家,在例行检查时,对一处焊接点的质量非常满意,当了解是一位青年女工完成的,他不大相信。然而,当他目睹红霞焊接后,连声称好,并破例将自己从英国带来的一套焊接工具,赠送给李红霞,以表示他对中国年轻女工人的敬意。这套工具至今被红霞精心保存着。“做工精细,好用耐用,比国产的好些。”她说。

“要干,就要争取干得最好”是李红霞的座右铭。李红霞就因对焊接工作的认真、热爱和天赋,很快脱颖而出。从事焊接工作,李红霞用手中的焊枪创造了不少奇迹。1991年,参加工作不到三年,第一次参加省焊工技术比武获第一名;1992年在全国各行业焊接比赛陕西两次选拔赛上分获第二名和第三名;1996年全国女焊工技术比武,在参赛2000多人中取得第八名。她酷爱着自己手中的焊枪。焊接工作11年。她承担的高压焊口近七千个,合格率达98%以上。她由一名小姑娘锻炼成一名合格的高级女高压焊工。

授业:高徒多多

如果说结婚生子是对一个青年女工的一次人生考验的话,那么,李红霞面临的第二次考验是1999年,这一次,她的身份角色发生重大变化:由一名焊接操作手,变成授业解惑的老师,她由施工现场调入公司焊接培训中心。

这里对红霞来说,并不陌生。在她参加历次比武大赛前接受集中培训,就是在这里。从前的焊接工要当好老师,从前教过她的老师现在成为同事,这一转变非同小可,但生性好强的红霞暗下决心,别人能干好的,我一定能干好,而且要努力干得更好。

公司的培训中心,是个卧虎藏龙之地,聚集着来自各校出身的白领专家和来自工地一线的焊接高手蓝领专家,在全国焊接系统也是名声显赫。与这些高人同行为伍,正好是红霞提高进步的绝佳之地。不会就问,不懂就学,善于学习的她,在较短的时间,便缩短了差距。

担任焊接操作教师的李红霞,在教学工作中更是全身心投入,毫不保留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学员。她说:“培训一个初级焊工,就像扶正一棵小树苗,一开始要是不下功夫,一旦长弯了要想扶正就不容易了。”于是,她要求学员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衣冠整洁,举止文明,作风过硬。在实际操作时,她都能因材施教,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让他们亲身感受手的动作和方法,因为焊接技巧和技能水平,对一位焊工能否焊出高质量的焊口实在是太重要了。有的学员做得不好,她情急之下严加训斥。学员们说,李老师来了我们的心都处在高度集中状态。严师出高徒,一批批合格的焊工在工程建设中已挑起了重担,成了单位的骨干。

李红霞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有同仁对她的帮助,长辈对她的关怀,丈夫对她的支持,还有孩子对她的理解。有一次她去兄弟单位支援了一个礼拜,天黑前她才跨进院子,一蹬上楼梯,不足9岁的女儿听到她的脚步声就打开房门迎接,等她一进屋,孩子端着一个煎鸡蛋递给她说:“妈妈给你吃,这是我煎的,我想你饿了。”平时对孩子极为严厉的她,这时泪水止不住地在眼里直转圈,什么也说不出来。她有的只是一份愧疚,因为她的心全在她的学员身上,在她的事业上。

作为焊接操作教师,红霞在积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在教技术的同时,还教工艺,非常重视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艺作风。在教学中将自己的技术无私传授给学员,绝不“留一手”。在教学中,她发现以往的教材有不少需改进完善之处,她结合多年的焊接经验和教学经验,重新编写。她发现各位老师带学员手法不一,一旦换老师初级学员很难在技术操作上适应,造成培训周期延长。对此,她提出规范教学,编制操作教案,统一操作手法。这一教案在全国电建培训系统推广。

在培训中心的12年,李红霞培训的学员有1900余人次,为本企业和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焊接人员。她作为操作主教练,率领的学员在2003年全省多经系统比赛中,获团体第一名。随着她名气的增大,社会知名度的提高,许多外系统的找上门来,让她去授课培训队伍。有航天的、煤化的、铁路建设等。2005年她负责培训的陕西航天华威公司选手,在中央企业焊接比武中获得第15名。

在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中,红霞同样一马当先,是全省为数不多的国际焊接技师之一。在新型焊接材料的工艺评定工作中,为帮助西安热工研究院对进口焊材性能比较,她放弃元旦节日,在预热温度250℃的高温下,连接焊接七八个小时。

急工地所急,替企业解困,红霞义不容辞。在韩城电厂二期工程中,为解决焊工位置困难,焊接材质复杂等难题,她多次来到一线工地,分析研究,亲自带焊工焊接,保证焊接质量,为精品工程创造了条件。

“为企业服好务,是我的本质,责无旁贷。”红霞说。

明日:更需努力

李红霞,从事焊接工作和教学21载,2001年拿到焊接高级技师,2003年取得国际焊接技师证,由一个年轻女工一举夺魁成为焊接状元,再到培训中心,成为蓝领专家,她的多彩人生还在继续。

成立于1989年的电建一公司焊接培训中心,为企业和社会培训4900人次各类焊接技术人员,参加省、部级比武30余人次,获得前10名优秀选手50余人次。完成20余项科教进步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编写教材6本。

省总工会副主席张永乐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揭牌后说:“辉煌的业绩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正是有此基础,全国总工会才将实训中心放到这儿。”

今后,李红霞所在的焊接培训中心,面向全社会的步子会走得更快,路子会更宽阔。李红霞说,她会借授牌的东风,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那时,身为记者的我会用镜头再次聚焦于她。

有理由相信,这一天不会太久。

本报记者 柳影 通讯员 成公志

2012年7月,在焊接中心,记者再次将镜头对准夺红霞。

1991年8月,记者首次将镜头对准李红霞。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