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开启职工维权绿色通道
——渭南市推广“三站一庭”工作小记
(上接一版)
2011年4月28日,澄城县总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由澄城县工人俱乐部二楼成功迁驻人力资源市场一楼大厅挂牌办公,设立了3个窗口,全天候值班接待职工群众诉求,实现了与人社等行政执法部门的合署办公。县总工会充分借力人力资源市场这一优势平台,形成了集县职工维权大厅、劳动争议处理巡回庭、法律援助中心工会工作站、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为一体的“两庭”、“一站”、“一中心”的新模式。
新模式开创新速度
提到“三站一庭”,今年66岁的大荔县退休职工井选年就像个义务宣传员:“现在有啥纠纷,直接到‘三站一庭’,再不用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跑了,给咱劳动者省不少事。”井选年捏着要到手的600元工资,逢人便夸“三站一庭”的好处。他算算了日子后告诉记者,从到填写“三站一庭”填表申请帮助索要被拖欠的工资,到把钱一分不少地要到手,“总共才用了一周时间,这么快的速度,我想都不敢想。”
“无缝式衔接和一站式办公的维权模式,在便民的同时对我们自身业务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现场坐镇的劳动保障监察站站长王林深有感触,“井选年便是受益者之一。”据王林讲述,事实上66岁的井选年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不属建立劳动关系对象,按照过去的工作流程,告知不予受理后自己的职责就结束了,但在“三站一庭”成立后,当事人不出门便可直接介入法律援助。“这就不能不管了”,王林告诉记者。
在大荔县“三站一庭”挂牌仪式当天,就有20多个农民工来反映老板拖欠工资的问题。如果按照以往的处理程序,各部门分头处理,一两个月都不见得解决问题。但现在每周三4个部门抽调专人合署办公,在互相协商确保第一时间熟悉案情,避免了很多重复环节,为劳动者维权降低了成本。“我们只用了7天时间,就把欠薪单位拖欠的23.7万元工资在‘三站一庭’工作站现场,足额发给了职工们。”王林对这个结果很是满意。
“职工爱心救助会”带来的新鲜血液
从筹备到运作,大荔县总工会主席王晓生对“三站一庭”的维权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是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搭建了职工、企业诉求平台,也拓展了工会维权服务的范围。”比起大荔县的“稳扎稳打”,白水县“三站一庭”又有了自己的突破。创建工作初期,县总工会主席杜建玲带着县法院、工会、劳动局等4个部门全套人马到韩城考察学习。面对县里工业企业少、工会帮扶资金不足的现状,杜建玲提出了成立包括“三站一庭”、“困难职工援助中心”、“职工爱心救助会”在内的“职工权益维护中心”,对“三站一庭”的内涵进一步延伸。“成立职工权益维护中心,不仅从牌子上明确了工会职能,更能利用爱心救助会这个平台,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增加捐助渠道,有效吸纳一部分民间资本,支持‘三站一庭’高效运作。”她指着刚刚装修完的办公室说道。在她的计划里,正在审批中的“职工爱心救助会”将不断拓展困难职工的帮扶范围和力度。
脚踏实地为职工办事
“三站一庭”在各县推广时高规格的起点,注定了更多的关注度和更大的责任感。如何让新制度持久的“接地气”,不仅仅热于一时,成为各县工会主席认真思考的问题。“必须办的脚踏实地,使职工维权帮扶实现长效化、常态化。”工作伊始,澄城县总工会主席范力就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基调。
“驻地办公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杜绝了‘有案无人’的尴尬。”澄城县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主任李进生认真地说道。由于前期工作做得好,90%的案件都能在开庭前成功调解。李进生告诉记者:“县人劳局拟定,凡是涉及职工利益诉求等案件的审理,全部放在职工维权巡回法庭受理。同时,开通法援热线,对于劳动争议案件,必须在一周内答复,并做到一月一汇总。“现在共同办一个案子,法院的办案人员提前熟悉案情,案件的审理周期节省了不少。一句话,就是让劳动者少花时间,打得起官司。”县人劳局仲裁股股长李玉龙补充道。
当前,我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生态迅速完善,对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的职工保障体系的需求也更迫切。职工维权平台建设,作为构建产业生态的关键环节,需要全省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而“三站一庭”作为职工维权的一个主要载体,具有功能全、效率高、覆盖面广等诸多优势,是工会系统发挥职能,更好保障职工权益的重要抓手。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李向柱在韩城市“三站一庭”挂牌仪式上说:“这是工会加强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和帮扶工作、繁荣职工文化的创新之举,以后我们还将在全省推开。”
本报记者 刘楠 实习生 张婷